海南大学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实践队于2023年7月1日至7月5日赴海南省文昌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作为实践队的一员,跟随团队的脚步在实践调研中走进政府大院,深入街头巷尾,和沿街商贩“扯闲天”,和莘莘学子“侃大山”。我们围绕着当地航天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航天科普教育发展现状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尽青年之力促进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建设,为教育业、旅游业和科技产业“三产”联动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我是一个“00后”,与航天有关的记忆是从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七号”发射开始的。年仅四岁的小小人儿懵懂无知,只单纯感叹电视机里那抹白色影子竟然能喷射火焰、飞上蓝天,甚至还在心底默默腹诽那群大人们屏息凝神的样子。幼时的我觉得,航天发射于我遥不可及,也就忽略了全家人会因“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而沸腾的原因。
现如今,越来越频繁的发射任务,“天问”登火、“羲和”探日、“银河”巡天,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记录,向着航天强国大步迈进。此次调研,让我再次深入中国航天事业,尝试了解与之息息相关的航天科普领域,尝试了解最接近航天的那批群众和最能影响航天发展的那群孩子,在我的脑海中重新描摹了关于航天的真实图景,并因此受益良多。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龙楼镇餐饮店老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映嘉 供图
调研第一天,我们先来到龙楼镇,这个因为海南文昌国际发射场落地而焕新颜的航天小镇,是当之无愧受航天产业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当我们沿着镇上的两条主干道进行调研采访时,一家名为“力哥地道海南菜”的饭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回忆起对力哥的初印象,我依旧能清晰记起他坐在自家饭店门口的样子。打着赤膊,砍着椰子,手起刀落,抑扬顿挫,脖子上标志性金链随着动作前后摆动,闪闪发光。面对镜头,力哥非常健谈,主动分享他开店三十年来的奋斗历程。提及文昌成为国际航天城,力哥客套但不失真诚,竖起大拇指,发自肺腑的感叹:“就是国际航天城建设的这几年,就业机会好了,旅游搞起来了,我们这些小餐馆的收益也是翻了一番。”我无比钦佩于力哥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建设美丽海南的义务的人,并且还可以用极高的餐饮品质向我这样的外地人展示着海南的地方特色。从昔日小渔村变成如今的航天小镇,龙楼有无数和力哥一样的本地人为之努力,乘着文昌国际航天城发展的东风,腾跃而上。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文城镇政府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名欢 供图
在当地,从黄发垂髫到耄耋老人都在感叹于航天城建设的成就,“就业”几乎是所有受采访者提及最多的词语,而当地民众也大都吃上了“航天饭”,但在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的同时,我内心隐隐不安,因为和经济相辅相成的教育领域反映情况不太理想。我们先后就航天科普的问题采访了文昌市文城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海南省文昌中学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到文城镇虽然会按时举办航天科普讲座等相关活动,海南省文昌中学甚至是海南省内唯一一所将航天教育列入校本课程的学校,但两者在航天科普教育方面却存在着一致的困惑和问题:一是缺乏专业性人才,科普人才建设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更广泛的群众需求;二是距离感较大,如何实现航天科普和大众“零距离”仍然任重道远。
调研过程中,和文昌中学谭理川老师交流的场景让我难以忘怀。谭老师的一个身份是物理教师,但他的另一重身份则是学校航天竞赛的带队老师,这意味着他需要承担航天科普任务。我们交流时谭老师言语里情绪复杂,既含有对竞赛学生取得荣誉的骄傲,又夹杂着繁重课时任务与带队任务堆积、冲突的无奈。文昌中学作为航天科普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也同样存在着专业人才短缺和带队老师后继无人的尴尬情况。即便如此,谭老师在我们问及是否后悔成为竞赛带队老师时仍然给出了否定答案:“总要有人去做。”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文昌中学物理教师谭理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名欢 供图
但让我雀跃的是,相关情况已逐渐受到政府关注。我们团队同样基于此提出“航天+教育”的解决方案,致力于改善当前航天科普教育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短短五天时间里,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从一知半解到入木三分。我和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实践队的成员们将持续在航天科普领域深耕,为促进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增质提速,在助力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迸发青年独有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勇气。(通讯员 何其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