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与海为邻 无壁可隔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党员卓越班“激活戏曲文化魅力,萃取汕尾艺术精华”暑期实践团于2023年7月3日奔赴广东汕尾城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探索“戏剧+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

  七月盛夏,汕尾金町湾见证了一场公益集市的盛会,一群身着红衣的青年人在这片滨海中探索“戏剧+旅游”的融合新路径。而这群小红人,正是我们——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五期学生党员卓越班的各院学子。

  余光中说,与海为邻,无壁可隔。我们说,与海为邻,要在这里打破三道壁,助推非遗戏剧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一道壁垒,是旧信息与新需要之壁。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汕尾这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将青春之印烙在这座滨海城市的一区一县一市。从海湾祖庙到农村舞台,我们用眼力发现各地文旅发展的光景,望遍了这座滨海城市的山山水水;从文旅单位到基层社区,我们用脚力跑出最真实的数据和素材,跑遍了汕尾大大小小的相关单位;从传承中心到两大剧院,我们用脑力挖掘出传承人和演员的恳切心声,记录下了他们多年来在这舞台上的所思所想……我们一路行走一路学习,一路倾听一路思考,致力于以新视角切新需要、以新信息换文旅融合新面貌。活动最后,我们顺利完成了10万余字的材料整理和10余份田野笔记的撰写,目前调研报告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我为这样的成果而感到骄傲。

  第二道壁垒,是旧形式与新融合之壁。我们尝试创新形式,基于调研成果展开集市实践试点,在碧海蓝天下汇四方力助推戏旅双向奔赴。无论对于非遗戏剧文化传承保护还是旅游产业发展,这场非遗戏曲公益集市都算得上是一场大胆的创新实践。在集市现场,我们团队有幸受到当地电视台的现场追踪报道,也令我感受到当地部门对我们活动的肯定和云端新媒体的力量。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小插曲。活动当天,在夜幕降临的金町湾上,一场暴雨“粉墨登场”,令我们措手不及。狂风侵袭,甚至整个展板都面临着被掀翻的潜在危险。摊位上的纸质物料、电子文创和特色食品都无法抵挡这场潮湿袭击,我们不仅要顶着滴水的头发招揽游客,还要分神保护摊位产品。在雨水浸润下,身上的鲜红色服装逐渐变成了深红色。但最后,我们依然决定集体坚持到原定的收摊时间,即晚上十点整。写在展板上的时间是我们对外的承诺,也是我们给自己的约定。最终,我们按照原定时间结束集市活动,收摊、盘点物资、归还设备、完成活动并返程,抵达住宿点时已是凌晨。虽已疲惫不堪,但我认为这场坚持有其深刻意义所在,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第三道壁壁,是青年人与古老非遗之壁。我们融合戏剧文化特色、汕尾三色元素和青年国潮风格,以年轻化、个性化为设计倾向,独立完成交付工作的创意、设计及制作,将汕尾非遗戏剧文化信息更好传达给广大市民游客。以云端之光和载体之辉共同照亮汕尾非遗戏剧万象,以青年力量向非遗宣传延伸触角,不断拓宽生活和想象的边界。原创设计的亚克力灯照亮了金町湾的夜空,也为非遗戏剧发展亮起一盏新灯。

  这盏灯也照亮了一群青年人的盛夏时光。原先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心中的大海,但自这个夏天始,我们便共同拥有了同一片海的记忆,也将这片海的故事说与更多人听,让更多人来听这一篇海的故事。若有人因为我们的故事而驻足、停留、思考,或者选择加入我们,那么我们曾为之付出的一切都谈不上辛苦,而将由衷为其感到骄傲、荣幸、喜悦。我们的力量不过在于,使这一份萤火之辉能照亮到更远的地方去。(通讯员 陈贤敏)

图为实践队原创设计的亚克力灯在夜幕降临前闪闪发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奕宏 摄

图为实践队队长陈贤敏在汇报总结大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武鑫玥 摄

图为实践队在海丰影剧院与西秦戏剧团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洋源 摄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