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总是美丽的。到那街上去走一圈,古老的房屋,如画的风景,抑或是独特的人情,总叫人沉醉。
2023年7月,我同闽江学院人文学院“薪火-追寻文化足迹”实践队来到后畲村考察调研,期间所闻所感,谨以此记录。
后畲村,坐落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的莽莽群山中,莲池环抱,绿水萦绕,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其人文底蕴深厚,2016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是个规模不大的村子,石头砌成的小路,一座座保存完好、具有古风古韵的古民居,无不引人入胜。后畲村内的主要建筑均为明清时期所建,基本为三进厅结构、瓦屋面,外墙为土砖结构,内为木质结构,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整个村庄现有明清古宅数十幢,户与户相通,不由得让我想起《桃花源记》中那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中男女老少往来种作,亲如一家,大约正是如此罢。
在门框上方,我们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分布得错落有致的铜钉,它们有的呈现莲花状,有的呈现普通圆球状。这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为何独独在外大门的门框上钉钉子呢?于是,在村书记热情的讲解下,我了解到,这样的钉子与“丁”同音,寓意人丁兴旺,且与莲形结合,寄托了后畲人独特的艺术想象与美好愿望。是啊,门钉在民俗活动中隐含着生殖崇拜的遗风与古人的神秘幻想,若不是亲眼所见,我大抵还不能真正明白书上那句“摸一摸,有病去病,无病得子”的真实意味,如今这样独特的装饰,倒叫我对中国门饰艺术文化大开眼界。
图为门框上方呈莲花状的门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凌洁 供图
从浪漫的文化中回过神来,门前矮矮的土墙上爬满了阳光,夏日的暖风轻抚着墙头上细碎的杂草。一群蹒跚的鸭子从桥下经过,于是我停下脚步,坐在墙边,身畔簇拥着花儿,鸭子们也停下来,三三两两地低语着。夏天扑落下来,拥抱着这个宁静的村落。
那是一种从心底自然流露出的,毫无顾忌的舒适。
往村口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如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里描绘的场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后畲村以莲花闻名于世。每年7、8月份,走进后畲村,成片莲花塘,让人眼前一亮。在田里种荷花,我倒是第一回见,走在乡间小路,满眼碧波荡漾,一片片荷叶如碧玉般铺满荷塘,一株株婀娜多姿的荷花竞相开放,好一个只此青绿,满塘清香!
图为村口盛开的荷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凌洁 供图
或许正是如此依山傍水的环境,才铸就了后畲村独特的“人情真意”。
在实地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有位摇着蒲扇的奶奶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时维七月,夏虫演奏的高潮,空气闷热得不像话,或许是见我们被晒得实属有些“蔫巴”,奶奶盛情邀请我们到她家坐坐,由于时间问题,队员们只得遗憾婉拒。本以为奶奶自个儿回家去了,不曾想十几分钟后她又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手里握着四把发黄了的、印着反诈宣传的扇子——
“这个,挡太阳!”
“一人一把,扇扇风,凉快!”
三言两语,满是老者对于年轻一辈的,溢于言表的疼爱。
后来我们特地去找她,奶奶可高兴了,招呼着我们进屋,又推着我们坐下。可她却一刻也不曾停不下,忙活着打开了家里的风扇,又进房间摸摸索索翻出了所有能吃的零食,挨个儿塞到我们手中,骄傲地介绍着哪个哪个好吃,一会儿聊起家里的事情,一会儿又抱歉地说自己耳背听不清;面对着我们群“从外面来的孩子”,奶奶满脸都是笑。
到了该离开的时间,她送我们到门口,约定着下一次来还要去她家。遗憾的是,那天是我们实践的最后一天。心里铺满了说不上来的滋味,后来我仔细回味,大约是一种复杂的感动吧。
图为实践队员在与奶奶聊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涵奕 供图
白莲飘香地,悠悠周人情。他们就在这里,静静地等风,等云,等下一个夏季;等风雨给年轮刻上岁月的印记,写就一个家族与村落的沧桑。(通讯员 沈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