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结合专业优势讲好非遗传承故事,2023年7月10日,苏州大学“山海船歌”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十分有幸能够成为实践团队的一员,用光影与笔触记录下独属于霞浦非遗的故事。
四方食事,化作一缕浓浓的人间烟火;岁月缱绻,酿就一抹悠悠的生活绵长。当公鸡一声长鸣唤醒整个县城,光饼师傅便开始忙碌着准备制作光饼的原材料。揉面、掐剂、搓圆、擀压,戳孔、贴饼、烘烤、定色、取饼出炉,在这一道道单调繁复的工序中,我深刻体悟到老师傅在循环往复的制作过程中练就出的那份内心的平静。如此这般,才能将这份身心溶于每一块光饼之中,让最好的光饼味道在食客的舌尖绽放。在这一块块光饼中,我深感非遗传承人对于传统技术的匠心守护,也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图为光饼师傅正在用炭火架控制炉温烤制光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锐洁 摄
“我们每天都要卖出上千个光饼,每天天未亮炉子就已经烧起来了,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可以吃到。”狭小的空间里充斥的是师傅们忙碌的身影,汗珠一串又一串地滑落,却从不见他们停歇。我们窥探到的,只是他们日复一日辛勤劳作里的冰山一角。此时此刻,我不禁对店里的光饼师傅心生敬意。时代更迭,我认识到光饼已经不仅是历史精神的载体,更是几代霞浦人记忆的缩影,是霞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和光饼师傅交谈得知,光饼的历史由来与戚家军有关。在师傅讲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段历史所吸引。相传,明朝嘉庆年间,戚家军抗倭于霞浦境内。中秋佳夜,倭寇企图趁虚攻城,后方百姓特制圆饼作为粮食赠给戚家军。戚家军护城胜利后,为纪念戚家军舍己为民、英勇奋战的无畏精神,百姓遂将圆饼新命名为“光饼”。得知这看似平凡的光饼背后竟有一段如此不平凡的来历,再次品尝光饼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时精忠报国的斗志和决心,对戚继光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霞浦还有一个美食与戚家军有关,就在前边那个巷子里。”光饼师傅指着不远处说道。于是,我们便顺着师傅给的地址寻了过去。
古老的木房子,阳光从木板的空隙中倾斜而下。一位长相憨厚质朴的师傅从房中走出并热情招待了我们。张振旺作为糖塔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知无不言,告诉我们糖塔正是曾经为解决戚家军水土不服而研制的食品。无巧不成书,我们正好赶上他制作糖塔的日子,才有幸能够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验糖塔的制作。只见师傅先将模具放入冷水中浸泡备用,同时加热熔化砂糖并搅拌成粘稠状。坐等温度适宜,便将糖水注入模具中倒满,冷却风干之后再将其拆下,色彩艳丽的糖塔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虽然活动已结束多日,但是制作糖塔的这一系列过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每当想起糖塔,我的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糖塔师傅行云流水般的制作过程,我想这或许就是非遗的魅力。但可惜的是,糖塔并没有像光饼那样成为寻常百姓家生活的一部分,现如今制作糖塔的师傅越来越少,懂得雕刻糖塔印模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了,这更是印证了我们青少年应当结合自身特长采取行动,用实际行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更加光明。
图为非遗传承人张振旺在为团队成员讲解糖塔的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俞淇 摄
“糖塔辉煌时候,在霞浦县主街道百米之内就有一家糖塔摊点。男女订婚时,男方多以糖塔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女方。时代变化,糖塔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也就成了大伙儿的孩时记忆。”传承人张振旺说道。而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传承人在默默坚守,这一技艺才能得以流传下来。在那一刻,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必要性。我认为非遗不应该仅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不应该仅仅只是书中的一句记载,人们交谈时的一句话语,它应是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它应该成为历史的长河中一颗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明珠。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我感悟良多。“莫言相遇易,趣途有归期。”夏与蝉的相遇并非偶然,我们能在这个夏天采访到非遗美食的传承人,既是缘分,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实践给予了我们一次身份转变的机会,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渴望了解技艺的青年学生,更是他们眼中可以帮助推广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柴静说:“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让非遗文化更好地延续,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是每一个传承人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吾辈青年应当思考的问题。
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切身体会到曾经戚家军与百姓之间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认识到青年学子应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己任,要深挖非遗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通讯员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