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广东韶关“丹岩巍巍青嶂尽,杖黎轻扣霞云中”丹霞地质地貌调研学科竞赛团队于假期前往广东丹霞仁化县进行地质科普调研。作为一名地理人,我跑过一些大江大河,我见过令人神往的风景,我领略过摄人心魂的震撼。
图为丹霞山一带“丹山碧水”的独特地理风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雨佳 供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你是否见过那巍巍丹山,浩浩霞云。朋友,你是否迎接过一群学子,殷勤寻觅于那红石之中。朋友,你是否见过这世间最迷人的风景。
我上过光明顶,亲眼所见四期花岗岩所构成的深秀与险峻。我登过泰山之巅,感受一览众山小的非凡气魄。我行至昆仑山口,万山之祖向我展示过何为威严。
但我从未身临过丹山碧水,也无从得知何为锦绣、何为朋友。前一段时间刚从青藏高原上下来,我自认为我已见过所有的景色,我定不会为风景而感概。但这位朋友却能完美包容我的无知与傲慢。
初登阳元山,我亲眼所见那鳞次栉比的竖向水流凹槽印在那巍峨的红色石墙之上,我感叹于那平整均质的分布,我嘲笑着自己的无知,我开始沉迷于这神秘的红层地貌。我登上九九天梯,感受那专属于丹霞地貌的陡峻,我伫立于细美寨口,理解了何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平步于阳元山顶,好奇为何山顶的土壤却是黄色。行至阳元石,才知道节理的作用是如此重要,才知道砂岩与砾岩的差异风化总是会带来无穷的妙趣。
长老峰的行程兴许是最过于疲累。我在长老峰前观摩着那锦石岩段的厚层砂岩剖面,感受递变层理的形成,脑海中想象着古沉积环境的不断变化。登临观日亭,眺望远方,北部的南岭连绵巍峨与南部的丹霞群山形成显著对比。同时华南地区,相邻甚近,却演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形态,万千感慨归结于地质营力所带来的奇妙结果。行至海螺岩下,那肚子胖鼓鼓的大海螺似乎随时准备吹响来迎接远方的朋友,我也走到它的底下欣赏着这位朋友因砂岩与砾岩的差异风化而形成的大肚子,友好地告诉它再不注意风化以后可能就要躺着啦。
图为团队成员登上长老峰细美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雨佳 供图
坐落于半原始森林中的老大是巴寨,曾经的它是土匪寨,现在的它却无偿地向我们展示着原始的美丽。从入口,伐丛取道,沿着曾经的步道,一点一点地从长坝组地层向丹霞组摸索,直至第一平台处,我初次近处见到巴寨真容,险峻的崖璧告知着我们它脾气不好,高耸的山体确立着它至高的地位,通红的岩体却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总是充满动力,更何况我们是的到了丹霞山管理委员会的批准,进入巴寨就是为了一睹芳容。爬过垂直的天梯,穿过水平的凹槽,感受着砂岩砾岩交互的美丽,欣赏着卸荷节理带来的震撼。但巴寨是有个性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体验并没有在它身上出现,它仿佛那高傲的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真正登顶后,却因为树木过于茂盛,无从得知周围的景象。但我想,最好的旅途在路上“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巴寨留给我的是真正的震撼与敬仰。
拜访千年古寺——锦石岩寺。我方知晓,丹霞地貌里不仅是外观上的巍峨壮丽,更有内部的精巧天工。我见识到了沿节理下落却不反转脱离的岩块错落,看到了古河流在岩体上留下的条条波痕,与红岩里的生物遗迹来了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手里捧着由于岩体渗水加之底部不透水层而形成的浸碧浮金的池水。进入锦石岩寺,我径直走向那神秘的龙鳞石,看着那印在岩壁后方的蜂窝状洞穴,心里想象着流水在岩壁中的渗透,想象着前任对它的崇拜。
登上通泰桥,惊讶于节理与水流如何将岩壁塑造成石桥,惊讶于砾岩的桥体如何挺立于空中。感叹着勇敢者们对海豹石的攀爬,惊喜于巧妙的断裂形成了天门关。我在混元洞看着大地的愤怒留下的泥裂,心想着这世间有何是自然所不能留下的。看着不同类型的蜂窝状洞穴,思索这它们到底是砾石脱落而成、泥裂构造而成、砂岩渗水而成还是结皮风化而成。密密麻麻蜂窝状洞穴,是丹霞地貌对一我们地理人的低语,也是对地理人的吸引,更是对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的热情。
至终,归途,回去的路途大同小异,似乎还能玩上一会儿。但脑海里是挥之不去的红色,心里是留恋不舍的实践,脚下是继续向前的大路。
十日时光,是一群地旅学子拜访了一位远在韶关的朋友,是那位千古故人招待了一群远方的朋友。(通讯员 蔡闻天)
图为团队成员经丹霞山管委会同意登顶巴寨留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雨佳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