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广西大学生调研团队走万水千山 品味米粉文化

  中国青年网桂林8月30日电(通讯员 卢娟 申雷 连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一元论、文化威胁论导致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正在逐渐消失。桂林米粉及米粉文化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样态,其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也受到威胁。

  为保护桂林特有的文化特色,8月11日至17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品味桂林米粉,解读米粉文化”暑假调研团队奔赴全国8个省市,以“品味桂林米粉,解读米粉文化”为主题,在各地走基层、访民众,探寻桂林米粉的生存状态。

  米粉样态变化多样

  米粉以其白、嫩、爽、香的特点吸引了八方食客。米粉制作工艺源于传统,优于传统,以独创的米粉香滑、卤水香浓、佐料丰富等优势,这也是正宗桂林米粉所要具备的独特口感优势。

  在湖南枣木村的一家米粉店里,生意异常火爆。狭小的厨房此刻显得格外的忙碌:一个人将粉团放进漏勺,然后浸入热水中,并用筷子搅动,待米粉烫熟,马上倒入搪瓷碗中,另一个人负责放卤水、牛肉等料,待次工序完毕,客人领走米粉,米粉的香气回荡左右。人来人往的客流量让老板喜上眉梢,也让调研成员对这家米粉的制作过程产生了好奇。

  在与米粉店老板谈及为什么从事这份工作时,老板表示在一次偶然的意外中接触到来桂林米粉,从此便爱上了桂林米粉,与其结缘。老板还说,“桂林米粉的口感细嫩、软滑、爽口,特别是加上特制的卤水之后口味更是鲜嫩,配以锅烧猪牛肉片,加花生油、酥黄豆之后别有风味。”这也让他坚定开一家桂林米粉店的决心。

  对于桂林米粉来说,卤水的制作是关键。老板告诉成员们,刚开始经营米粉店的时候,大家都吃不惯,后来经过了改良,加入地方特色的辣酱,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还向成员们展示了案上好多不同的浇头,有猪肉、牛肉、排骨、肥肠等,尤其是显眼的红辣椒油,这些早就不是原本纯正的桂林米粉加工工艺,而是加入了湖南湘楚文化的味道。

  图为米粉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一凡 摄

  米粉传递浓浓乡情

  看过了那么多的美景后,发现故乡的土地才是心中的热土,尝遍了各地的美食,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而桂林米粉俨然也成了乡思的代名词。

  在店里,周围顾客的交谈声吸引了成员们的注意。大家在享用桂林米粉的同时,或谈论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台的政策措施,或八卦十里八村奇闻异事,或埋头专注吃粉,众多声音交杂在一起,吃着桂林米粉,但却说着湖南乡音。

  在访谈过程中,一位大伯向成员们坦露,自从移居外地后,便很少能有时间再回到桂林,再加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食物的加工有序化,食品变得越来越“快餐化”,便捷的生活方式也让现代人慢慢远离了家乡的传统的味道。但是在城市快节奏的方式下,他还是喜欢在早餐的这段时间里,吃着米粉,和大家唠唠嗑,觉得这样生活才有意思。

  对此,调研团队成员们表示:“依托桂林米粉而来的这种情感的寄托牵扯到的人、事、物美好的缠绕在了一起,这不仅是味道上两个地方的交融,也是两地人奇妙的沟通。”

  图为米粉店内顾客用餐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婧纹 摄

  米粉意蕴传递发展

  在采访调研的最后,成员们把从桂林带来的一些真空包装的桂林米粉,赠给了配合调研的民众以及一些贫困的农户们,并和他们进行了合影留念。

  此次调研的用米粉联结起了两地人们的友情。一个农户表示,各地的口味虽然不一样,但是传递的感情却是一样的。就像米粉的制作一样,看起来虽然简单易懂,但还是需要时间、技艺的锤炼,一碗浓汤也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才能制作而成。他还开玩笑地说:“我可要好好的比较比较,看看到底是我们这边的米粉好吃一些,还是桂林地道的米粉更好吃一些。”

  图为团队成员与米粉店老板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志腾 摄

  桂林米粉的诞生与发展是历代桂林先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代表着桂林饮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近几年桂林米粉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把广西米粉列为文化事项。此次调研了解了桂林米粉得以诞生与延续千年的原因,并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通过与广西省外关于米粉文化的对比观察、访谈和深入探寻,找到桂林米粉和米粉文化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双层意义。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