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湘潭学子三下乡:乘互联网快车 “湘”约红色传承

  中国青年网湘潭10月28日电(通讯员 杨心妍)“微”环境下,萌生了微主体、微信息、微传播,和微软、微博、微信等一批网络技术平台。为进一步了解新时代下互联网对红色文化传统传播方式带来的影响,2022年暑期,湘潭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第六党支部赴湘潭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前往湘潭、韶山、湘乡多地,面向学生、游客、工作人员等不同人群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以期用科学实践方法探赜“微”环境下湘潭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路径。

  以新际遇赴使命 

  湘潭市厚植“湖湘文化”,是伟人故里,更是红色摇篮。团队成员了解到,地方政府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声有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湘潭市委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的决定》,其中“一地”就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不只是韶山,湘潭遍地都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团队成员前往韶山毛泽东故居、陈赓故居、曾国藩生平研究馆,回首湘潭走过的路,在伟人毛泽东、将军陈赓、湘军首领曾国藩的身上,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幸与湘钢等本土企业职员进行交流访谈,得知他们在实干中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湘潭遍地一片“红”。但通过走访得知,大部分游客对湘潭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了解还仅局限于韶山,湘潭市红色文化资源存在宣传不到位、不广泛等问题,亟待以多元方式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图为七月一日于韶山向毛主席献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心妍 供图

  以新姿态谋发展 

  红色资源育人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2022年7月1日,“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在韶山正式启动,“韶山下的思政课”是探索思政教育与党史研学融合的一条新路径,是打造“思政大课堂”模式的一次新举措。2021年第一季活动效果突出,制作的20集研学纪录片《韶华》在“学习强国”“新湖南”“bilibili”等媒体平台播出后,累计播放量近1亿次。“大思政课”通过网络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比如学校就曾举办红色故事汇、海报设计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融汇时代,把阳春白雪变得喜闻乐见,让红色文化“上新”更“上心”。

  红色文化输出方式呈现双向性趋势。单向输出只能生硬地将党史知识、红色文化灌输给游客,难以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感悟。将游览变为双向交互,这在多地已有所呈现,如湘乡东山书院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360度云展馆”,在手机上,通过拇指轻轻点击,就能实现多个场景VR变换。同时,“云游览”还配有文字解说与背景音乐,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场景。负责人还透露,东山书院正在加速创建元宇宙空间,以进一步将历史与科技相结合。当前,红色文化旅游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交流,“以人为本”,打造“有我”场景,让“我”置身于历史场景中,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突出互动性与体验感,打造沉浸式游览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于东山书院采访东山书院校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心妍 供图

  以新发展助力持续传播 

  红色文化不仅要在互联网上“火起来”,还要做足功课,让红色文化进一步“活起来”。在湘潭市博物馆,“湘乡方言知识竞答”不仅让团队成员驻足流连,还让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父母们都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在抢答中体悟方言的魅力。这种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方式,以网络为媒,以内涵为基,融入生活,让红色文化真正和人们“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成为融在他们血液里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于湘潭市博物馆答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心妍 供图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七天里,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团队成员看到湘潭市党史馆内以历史为线,采用互动触摸系统技术,将历史知识玩转于掌、内化于心;看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深挖历史逻辑,运用信息区块链技术,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展品更详尽的信息,通过一件件物品串联起红色记忆;看到张艺谋导演指导的《最忆韶山冲》以现代理念演绎红色经典,观众在光影点阵的变幻中感受高科技与红色故事的极致融合,舞台以最丰富的现场情感体验,将观众带回红色年代,重走革命之路。凭借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媒体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探索实践,红色文化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不断浸染,红色基因在骨子里悄然镌刻。

图为游客填写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心妍 供图

  本次实地调研,实践团共撰写了数十篇新闻通讯稿,拍摄了多系列红色文化景点的宣传视频,还将在问卷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深入分析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传播困境与创新路径,尝试推出文创产品,以丰富内涵为起点、直击市场痛点、打通传播堵点,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建言献策,让红色文化在“云端”“湘”遇,一脉相承,万古常新!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