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合工大学子暑期实践:弄“村BA”热潮,赞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青年网宣城8月15日电(通讯员 解静怡 王雨 乐鑫怡)2023年7月9日-12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学院“泾波浩渺乡韵醉·篮魂铿锵振兴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泾县蔡村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三下乡活动。团队以“村BA”为切入点,亲身参与进乡村篮球赛,实地走访泾县多个村镇,考察当地公共运动设施,参观当地体旅产业,探寻乡镇体育建设对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团队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探究了“村BA”对于当地体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深刻启示。

  体旅巧融合,振兴走新路 

  自贵州台盘村“村BA”火爆出圈,乡村篮球赛的热潮迅速席卷全国。

  恰逢国家对乡村篮球赛的重视,在蔡村镇原有的良好篮球运动基础上,泾县人民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其月亮湾景区、赵村里旅游示范点、水墨汀溪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已经建成集“美景”、“消暑”、“漂流”、“滑翔伞”、“露营”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产业。在此基础上,泾县人民政府积极投入开办泾县第一届“牧心居杯”乡村篮球赛,走出了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图为村主任为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发展思路与优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薛梓钰 供图

  “村BA”进行中,青春正当时 

  “他们虽然看起来是中年人模样,一进球,他们像小伙子一样又跳又欢呼,这个活力热血的氛围真的很有感染力。”负责全程抖音直播的成员王广磊说。

  7月9日,团队于泾县老体委观看爱民村队与丁渡酱菜队,蔡村队与绿诚建设队的正式篮球比赛,这场小组赛的参赛球员们大多是20-45岁的村民,他们当中有的是竹农,有的是在外务工回来打比赛的工人,有的是乡村教师,他们多数不擅长绚丽的动作,但他们对待每场比赛却丝毫不懈怠。

  体育基因与运动习惯是代代相传、不断培育的。“我们从小就看我们父辈们打篮球,以前这篮球场还是泥巴地,我们村民晚上都到这活动,你看这旁边的老头小孩都会打篮球,我们家家都有篮球的。”小康村比赛场地内群众来福哥说道。

  据对当地人的采访,蔡村镇各村组乃至各生产大队都拥有日常活动的篮球场,即使没有宽敞明亮的场馆、设施齐全的环境,仅仅是一个球、一群人,依旧“打”的火热、“打”的精彩,篮球赛真正下沉到乡村中,供全民健身娱乐,被大众接受。蔡村镇篮球协会会长陈祯伟说:“‘村’字头的体育赛事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村BA”负责人胡主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雨桐 供图

  企业共聚力,“村BA”互促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民们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与激情是兴办乡村篮球赛的文化基调,政府与当地企业的投资支持不可或缺。

  在小康村泾县“牧心居杯”乡村篮球赛比赛场地周围,放满了当地产业对“村BA”的赞助牌,无一不显示着当地政府为此次乡村篮球赛所作的努力与当地产业对家乡篮球赛的支持。在调研开展的四天中,团队来到当地特色毛竹产业代表公司,参观了厂房,与公司负责人等开展座谈会,聚焦泾县乡村振兴与地区发展现状,关注毛竹产业在疫情过后的后续发展。负责人朱经理表示,其公司为乡村篮球赛比赛开办也贡献了一份力量,开幕式后,一些外地客户经此联系他们订购毛竹制成的凉亭等产品。

图为朱总经理带领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参观毛竹深加工的工艺流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惠琛云 供图

  企业助力“村BA”顺利开办,“村BA”再反哺当地企业,这是一件互利的事。代代相传的篮球运动习惯,当地产业的大力支持,体旅相融合,文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使得乡村振兴的土层深厚,吸引村民更好更稳地扎根其上,回到家乡,寻回乡愁。

  献青年力量,探振兴之道

  在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聚焦体育赋能乡村振兴,以蔡村镇“村BA”为切入点,亲身参与村BA比赛,促进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篮球体育交流。并多方位多角度探究乡村体育如何绘成乡村振兴的新格局、新图景:以赛促健身,推动全民健身政策落实,发展体育文化基础;以赛振活力,突破乡村固有思维,旧容与新知统一,激活振兴生力;以赛显文化,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传统与创新结合,点燃文化火种;以赛打招牌,深耕乡村产业建设,线上与线下齐行,打造“金字”招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乡村文化,为国家大力提倡的乡村文化振兴打开了一扇窗户,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村 BA”本质上是一种乡村文化现象,折射的是精神文化生活,呈现的是文化振兴图景,实践团队表示应当倍加珍惜、共同维护、认真用好、持续放大,借势“村 BA”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泾县实践,让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