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50元生存10天?宁工学子开启极限挑战

  中国青年网台州8月11日电(通讯员江潇扬)陌生的城市,没有父母的庇护,你可以在城市生存10天吗?2023年6月29日,来自宁波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生存训练营的29名学生在指导老师金小芳、张元博以及生存助理的带领下,携带50元启动资金,抵达温岭,开展为期10天的生存挑战。

图为大学生从宁波抵达台州温岭,开启城市生存挑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小芳 摄

  开局50元,挑战10天城市生存 

  服务员、送水员、理货员、洗碗工、收银员……在这次异地生存挑战中,这些“00后”的大学生以50元作为全部的启动资金,尝试了多种职业,通过打工获取收入解决食宿问题,并将这十天中积攒的4000元一起捐给温岭市慈善总会。

  据悉,生存训练营是宁波工程学院的暑期实践项目,目前已成功举办17届,其初衷是希望参加的成员能走出舒适的校园环境,真正进行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深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

  “我们的活动基本走遍了浙江的角角落落,这次选择温岭不仅因为这里社会繁荣,而且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东部的‘延安’。”生存训练营指导老师金小芳表示,希望队员们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用心体会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发挥不畏艰苦的红军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

  在本次生存挑战中,宁波工程学院生存训练营还和掌上温岭App联动推出助力分享活动,开通“宁工生存挑战”社区,学生们在平台上实时更新自己的生存日志,分享自己的经历。同时,掌上温岭App还提供了奖励补贴,学生们通过邀请市民获取助力补贴。“掌上温岭提供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实时关注学生的动态,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劳动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处处碰壁,大家有辛苦,也有收获 

  6月30日,学生们便出门沿街寻找工作机会。“这里不招人。”“只招长期的暑假工。”………初到温岭,生活就给他们上了一课,在谋求工作的路上,学生们接连碰壁。

  当天上午,队长杨守圳和同组的小伙伴问了十多家商铺、饭馆,可都被拒之门外,直到看到同学们在群里发送的兼职信息,才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超市理货员,每日赚150元。这9天里,杨守圳每天早上6时起床,从市区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达泽国,随即奔波于各大超市,负责相关产品的输送和摆放。

  “超市管理员干的是体力活,每天我们都要配送七八家店铺,一天要工作8个小时。工作后才发现这150元来之不易。”杨守圳说道,在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不少经验,从起初简单的理货,到后期接触了解市场,他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了一套经营理念,这也获得了店家的一致好评。回忆这段生存经历,杨守圳说:“其实家里也是办厂经营,有时候父母叫我帮忙干活,我会选择偷懒不去。这次社会实践的经历让我有了新体会,回去后,我要合理运用这几天学到的技能,更好地帮助家里。"

  吴坚是本次生存训练营中经历最为复杂的一位。在生存第一天,他把工作让给了更加需要的队友。之后几天,他发过传单,摆过地摊,最后还是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一份日薪100元的稳定工作。他说:“生存训练营教会了我遇到困难一定要做到百折不挠,勇于面对失败,这次经历对我终生受用。”

图为学生们在当地素食店工作,清理厨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小芳 摄

  令金小芳感动的不只是学生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团队里互帮互助的氛围。“有些学生住宿费不够,其他学生也很乐意帮助。”金小芳提到,第一组组长史皓,在得知自己组某位组员头两天的日收入不足以承担房费和公益金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在高温下用汗水赚来的钱给他垫付了房费。副队长郭荣荣和队友张靖楠看到有队员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而吃不起饭时,把自己的工作让出了一半给他,又去找了第二份工作。队友之间的一个个行为,让整个实践团队拧成一股绳。

  互帮互助,这是善意的双向奔赴 

  对郭蔡涛来说,在这次挑战中,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每次进到店里,他总不好意思询问,看到老板拒绝的架势,立马就放弃了。

  “我们在街上走了很久,有一天甚至走了30公里,但还是没有找到工作。”郭蔡涛告诉记者,虽然筋疲力尽,但城市的温情让他重拾乐观和信心。

  “有一天,我们遇上了一家餐馆,吃上了我只在视频里看到过的'暖心餐’,原来世界上真有那么一群人,做着你不理解的事,这是最温暖人心的事。”在这段生存经历中,郭蔡涛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位名叫李青青的市民姐姐,听说他们的生存挑战计划后,热心地帮他们联系工作,还给他们出了摆摊的主意。“所有摆摊的材料都是青青姐姐免费提供的,而且不要求我们任何回报。”郭蔡涛回忆道。

  像这样的暖心故事不只发生在郭蔡涛身边。也出现在其他学生周边。

  “大家都很热心,有些店铺虽无法提供工作,但也会给出建议。有些店家年纪较大,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但还是很热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最大的感受就是周围的好心人真的非常多,他们耐着性子给我们指路,推微信推电话,四面八方的帮助源源不绝。”……在日志中,学生们记录下遇见的各种暖心故事,短短的十日,队员们来回奔走,接受着陌生的善意,亲切地称温岭为“公益之城”。

  为了回馈这份善意,团队的每位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扣除日常开销后,积累一定量的公益金。有些学生甚至找了第二份工作,赚取更多的钱,只为将这座城市的善意继续传递下去。学生郭荣荣发现第一份地推的工资不足以支撑自己去做公益,便在生存的第三天和同伴去给市民拍照,一张照片一元。令她感动的是,市民听到他们的慈善捐款计划后积极答应了他们的拍照,有些觉得自己不上相,也坚持捐钱。

图为学生们捐出了10天的劳动所得,共计4000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小芳 摄

  生存的最后一站是温岭市慈善总会和坞根烈十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革命烈士陵园。在温岭市慈善总会,学生们捐出了10天的劳动所得,共计4000元。在烈士陵园内,他们还认真聆听了红色故事。“我听了温岭革命先烈柳苦民的故事,温岭人的热情、温岭人的奉献,对温岭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很高兴能来到温岭。”张靖楠说道。

  “温岭人的好心,给了学生们一份宝贵的工作。学生们把自己挣的钱再回馈给当地,期间市民群众也纷纷伸出援手,这是充满善意的双向奔赴!”采访最后,金小芳感慨道,“机缘巧合之下,我们来到了这座公益氛围浓厚的城市。来温岭。对我们而言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