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复旦学子探访凉山 调研当地文旅产业“突围”与“谋变”

  中国青年网西昌11月14日电(通讯员 陈诗雨)“不看阿惹妞,不算到凉山”,两行烫金标语在四川西南小城西昌市几乎随处可见。作为国内第一台“火秀”,凉山本土实景演艺剧目《阿惹妞》初创于2016年,从首场观众寥寥到2023年春节期间场场满座、一票难求,成为当地文旅市场升温回暖的重要一环。

  2023年暑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专业实践组抵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陶建杰的指导下,队员们以剧目《阿惹妞》为切入点,围绕当地文旅产业“突围”与“谋变”展开调研。

《阿惹妞》演出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诗雨 供图

  《阿惹妞》由凉山文旅集团出品,6月29日下午,队员们来到演出地点西昌市火把广场阿惹妞民俗村寨,凉山文旅集团旗下品牌“五彩云霞”店长马兰向队员们介绍了阿惹妞的运营困境及创新突破。

  让演出不止步于一场“演出”,是凉山文旅的核心思路。将演艺与观众沉浸式体验融合,在开场前剧场外设有彝族“选美”环节、结束时观众则可与演员围着火盆共舞。将演艺与IP融合,剧目文创周边设计不断更新,深受观众们喜爱。将演艺与餐饮融合,打造了彝餐餐饮品牌“阿斯牛牛”,布局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餐厅内则售有品牌周边。以演出塑造文化IP,以IP反推线下打卡,以文促旅、文旅融合。

  2023年初起,《阿惹妞》“票房比以前至少会高两三倍,而且票价也比之前高,但是观众可以接受”, 马兰介绍道。骄人的成绩除疫情政策放开外等外部因素推动之外,也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改版”工作。

  短短六十分钟的剧目,经历凝结团队数次创新与变革。7月1日,实践团队来到凉山文旅集团音乐基地,凉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张蓓蓓首先介绍了集团近年来在文旅与教育结合路径上的探索,影音人才培养机制与制作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阿惹妞主创成员则对剧目演绎内涵、设计巧思以及改版情况进行细致解读。

队员与凉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座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诗雨 供图

  座谈会后,队员们走入剧场等待观演。傍晚八点半,演出正式开始。剧目分为“鹰”“水”“火”“山”“年”五个篇章,借图腾、当地人文、民族味道等展现彝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融入各式彝文化符号。水火特效、灯光与现代舞美融汇一体,带来一场视听感官盛宴。

  台下观众为演出吸引,叫好声与鼓掌不断。演出后,队员们随机采访了观众,了解其体验与评价,并与“女主角”阿惹妞的舞者伍子嫫进行交流。

观众为上演的火焰特效吸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诗雨 供图

  7月2日,队员们共同拜访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刘康从宏观布局的视角介绍了《阿惹妞》项目的筹备过程,以及该项目在市场研判和创作理念上的基本思路。接着,刘康介绍了文旅产业在凉山州的推广和发展,以及他对“文化赋能”的重视。同时,他也提及未来凉山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

  刘康用“土壤”比喻文旅市场的外部环境,“一个一般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上,会长得很好,一个好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壤上,会活得很艰难。”刘康坚信,《阿惹妞》是一粒好的种子,生在贫瘠的市场土壤上,就倚靠大量努力,“我们现在既要去栽种,还要去培育,还可能要重新换土。”

  尽管面临交通不便、客流有限等种种天然掣肘,在2016年的节点上《阿惹妞》尚且有些“超前”,然而也正是这样前瞻性的布局,源源不断的投入与改良,等来了高铁通车、疫后政策放开等种种机遇,亦造就了如今演出市场的蓬勃生机。

  随着采访与调研的深入,在困境中依靠前瞻布局、植根本土文化的文旅产业“谋变”图景逐渐清晰。回望《阿惹妞》发展历程,用心培植、坚守初心,是其不变的底色。静待云销雨霁,瘠壤亦能绽放花朵。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