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出生在阳光下,当怀感恩之心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遗与巴蜀文化学院筑梦先锋实践队本着“文化振兴”为主线、“乡村振兴”为辅线的原则,于2021年7月19日对接至乐山市沐川县高笋乡,开展以普通话推广为中心点的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高笋乡的清晨,没有凉爽的晨风,只有天边升起的艳阳。我们走在柏油路上,阳光铺洒在身上,莫名有种“薄汉轻衣透“的感觉,伴随着阵阵的蝉鸣声,我们来到了今日的目的地——光明村。

  在这里我们举行了“文化振兴“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我们的带队老师和光明村村党委书记吕书记分别做了发言,在交流中我不仅深切的感受到了普通话与乐山话的交织,作为一个外地人,吕书记的乐山话,有些词句竟让我有些迷茫难懂,深深的感叹到语言的奥妙,也更加懂得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而且也了解到了当地的一些扶贫故事。

图为光明村村委党支部书记为我们讲述扶贫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典 供图

  为了扶贫、为了人民,扶贫干部离开自己家中即将临盆的妻子,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上;为了扶贫,被误解、被误伤,干部们仍未退缩。脱贫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些“钉子户”、“刺头”阻挡步伐,干部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于在2020年给精准扶贫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之前,我总是惊叹于我们的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也只顾享受着扶贫带来的成效,却忽视了背后的辛酸路程,要知道在九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十三亿人口之多的大国中,实现脱贫工作,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工程。

  就沐川县这一个地方,就有88个贫困地区。这里处于大山之中,在从前,没有完整的公路、铁路,里面的人难以走出去,外面的技术也很难引进来,高笋乡含有丰富的硒元素也难以被发掘利用。

  沐川县下有3000多名初中生,可是最后只能有两三百名同学能够有进入高中学习的机会。由于简陋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完全跟不上学生需求,这里的老师,大多是支教老师,往往只待半年一年就离开了,道路不通、教育不足,山里的孩子怎样才能走出大山呢?

  我们出生在阳光之下,可能不会明白怎么会有人连高中都上不了?可是有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孩子上不了学是常态。我们今天还来到了高笋乡的教育培训机构。这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的。李老师说:“他自己就是在高笋乡长大的,他深知乡镇的孩子进入县城上高中有多困难,更别说进入更大的城市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去,便毅然决然的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

图为返回家乡的大学生开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李老师与志愿者们介绍当地的教育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典 供图

  我们在培训机构教孩子们用普通话诵读红色经典、观看传统文化视频。看见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学习,心理感觉很开心,希望他们能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今天听到的、了解到的一切都让我既沉重又欣慰,也许我们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隅,在其他地方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同时我也相信其它地方也如同这里,在实施精准扶贫后,这样落后的情况也已经改善了许多,留守儿童们在村委会的组织下也会定期举行大型活动,聚在一起感受成长的乐趣。有不少走出大山的高笋乡孩子返回家乡,助力教育事业,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一起诵读红色经典,讲述红色故事的图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典 供图

  我很庆幸参加了此次三下乡的活动,也很庆幸来到了高笋乡,我想“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应该也是:让我们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我们处在阳光之下,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光辉之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沐浴阳光,我们应该庆幸更应该感恩我们这个时代,他是和平的、是发展的、是欣欣向荣的。沐浴在阳光下的青年学子们,我们应心怀感恩之心,给予这个时代最好的报答:充实自身、提高自我,用自己的所学投身于乡村建设,助力于乡村振兴。(通讯员杨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