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8月14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爱黔行支教队在革利乡中心学校的支教之旅在队员们的歌声中落幕。
一曲终了,所有支教队员向台下坐着的80余名孩子深深地鞠躬。自古学生答谢师恩,但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作为老师,却在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太多。
眺望远方的眼睛永远有光
第一天从贵阳到革利,2个多小时的车程,修好的公路沿着山体盘旋而上,前几分钟看到的建筑过一会儿在看,已经是在山下的感觉了。在感慨中国“基建狂魔”的同时,这是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为何要“走出大山”。这一望无际的山路仿佛没有尽头,我倚在车窗上不住思考,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越过这一座座山,从乡到镇再到市。
很多次我走在家访回校的路上,迈着悠闲的步调,惬意地望向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心中是无限的遐想。但我又常常想起,更有无数双眼睛,从山的深处望来,也透出无限向往,但却是走出大山,摆脱贫苦的向往。
“我的愿望是能走出大山,去做一件我喜欢的事,去海边玩一玩。”我们为孩子们制作了心愿树,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心愿贴在上面,活动结束,我将上面的纸条一张一张的读过,类似的心愿有太多太多,让人欣慰,却又令人心酸。
在五六年级关于“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上,原以为这样的辩题不过是让小朋友们斗嘴,但两个小女生的发言却吸引住了我。“我认为网络利大于弊,因为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这些事情,但我们可以了解。”正方的女生站起来说道。“那我们为什么不努力亲身走出去看看呢,永远靠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是没用的。”反方辩驳道。我和另一位队员一时有些愣神,反应过后教室中响起了长久的掌声。
我们为山里的孩子们心酸,心酸虽为同龄人,他们却没有享受到城里孩子的教育资源以及科技带来的优越生活;但我想我们无需为他们惋惜,我始终相信,孩子们的心里有方向,眼里便始终有光。
孩子们合唱曲目中有一句歌词:“给我翅膀,飞向希望的远方,心中的声音说,要像你一样。”每当唱到这一句,孩子们的声音都会陡然增大,笑得灿烂,坚定地望向我们。
“老师,我好好学习,以后考到山东的大学去找你!”
“老师相信你,我们一言为定!”
图为支教队员为学生上音乐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牟采梅 供图
小小的双手托举幸福的远方
支教正式开始的第一天早上,孩子们来的比我们规定的早很多,离正式上课还有一个小时,校园里便已经充满了欢声笑语。原以为来的早的小朋友会在校园里乱作一团,但令我们吃惊的是,他们纷纷拿起班级门后放的工具,一个个小小的孩子,拿着跟他们差不多高的工具,认真地打扫着班级前、操场上的卫生。
与孩子们熟络起来之后,我便向他们打听一些平日里的状况。
“你们家离学校远吗?”
“老师,一点儿都不远,走路40分钟就到啦!”“可近了,走一会儿就到了!”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介绍着自己的家和学校的距离,我才知道他们口中“一会儿”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距离。在大部分学生家中,一辆小三轮可能就是他们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了,所以走山路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在我们看来很远的路程,在他们口中不过是四十分钟山路。
那日,我抵不过班里一位小女孩的盛情邀请去她家里做客,三十多分钟的路程全是上坡路,到家里时我早就气喘吁吁,但她却已经习以为常。到了家中还没坐下说几句话,她便告诉我要去生火做饭了。我跟着走上二楼,屋子里一片漆黑,哪怕开了一盏电灯也无济于事。她在灶台前蹲下,用砖头垒起一个小小的生火处,端来锅、淘好米,便要动手生火。“为什么不用电饭煲?”本要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又让我憋了回去。看她熟练地把柴火折成小段,我拿起一大段木枝想着帮忙,一使劲手却被硌的生疼。一时间,不知道是手被扎的疼还是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心疼,泪水模糊了眼眶。
在跟很多孩子的交谈中以及去家访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何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不愿这样来形容他们,慢慢地,我觉得他们更像生活上的老师。很多孩子早上自己做好饭带到学校当午饭;到厨房看我们做饭时会说“老师要不我来帮你们做吧,我切菜又快又好”;在我们家访返程时会反复叮嘱我们小心安全……
父母外出打工的生活将他们早早培养成生活里的小大人,看着他们,我常常反省,孩子们的早熟与懂事固然令人心疼,但我自己却只记得用知识武装头脑,却忽视了用双手操持生活。
没带伞淋了雨依旧可以在雨里来回奔走,烈日当头满头大汗仍然在操场上比赛篮球,前一天做了农活满身疲惫第二天还是准时到校——孩子们的坚韧与吃苦耐劳令我佩服不已,每当看到他们小小的却已磨出茧子的双手时,我想,这终将会托起他们的明天。
图为支教队员与被赠送毛绒玩具的学生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牟采梅 供图
炽热的心灵都将被真诚相待
“我会打奶油,我可以做蛋糕!”“我们一起来画一个黑板报吧!”“保密保密,别被他发现啦!”教室里十分热闹,这是孩子们在给即将过生日的队员准备惊喜。我没有想到,我只是随口一提马上有位老师要过生日,会点燃孩子们如此大的热情。每逢课间,孩子们便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如何布置这场惊喜。每位孩子都认真折了贺卡,在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留下了诚挚的祝福;踩着桌子板凳画了一整面板报,精美程度令我们赞叹不已;另一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气球和一个个孩子们亲手折好的千纸鹤……将队员带进教室后,孩子们纷纷跑上前去把自己的贺卡塞到他的怀里,然后齐刷刷地唱起生日快乐歌,仿佛在给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庆祝生日。
后来闲聊时,几位小朋友拽着我的衣角告诉我,“老师我从来没过过生日,爸爸妈妈只给弟弟过……”“我爸爸妈妈不在家,没人给我过生日。”各种理由让我感慨不已,“所以我们想帮这个哥哥过一个特别热闹的生日!”原以为只是孩子们爱凑热闹,背后的原因却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明明自己生活的也未必如意,但仍满腔热忱,希望为别人点亮一盏灯,虽未“达”,却仍希望“兼济天下”的情怀,在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展现。
短短十余天,我们和孩子们仿佛已经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家人。在革利小学,不仅产生了知识碰撞的火花,更产生了心灵拥抱的暖意。我们听不懂当地方言,学生们便热情地给我们做起小翻译,也会在第二天上学时抱着一包玉米塞给我们。
学生与支教队员双向真诚的付出,在离别之际固然迎来了不舍。一些学生放学后还留在学校,看着我们收拾行李,送我们出校门上大巴,跟在大巴车后面哭成泪人,我们也在车中悄悄流泪,再故作坚强朝着窗外喊道“快回去吧!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图为支教队员与全体学生大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牟采梅 供图
支教期间,小朋友们常常缠在我们身边,问着今天会上几节课,会上什么课。我问为何喜欢上课时,孩子们告诉我“因为你们上的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来支教前,我曾与别人探讨短期支教的意义。不可否认,许多人对于短期支教心存质疑,会提出诸如“你们就呆十几天,走了以后孩子们怎么办”这样的疑问。
就支教本身而言,我们支教的个体无法改变当地教育制度与体系,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带着爱与信任,尊重每一个孩子,为他们创造不一样的体验。我们不渴求当地教育制度的瞬间改变,而是在当地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时,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是点燃,是启蒙,是解放,是开悟,如果我们在这里可以为他们点燃一丝希望,帮他们树立一个梦想,时间再短都是有价值的。
“总有些惊奇的际遇,比方说当我遇见你。”回程路上,我听着这样一首歌,回想着十多天发生的一切。我将永远记住这里似乎触手可及的云朵,记住家访时一抬头看到的满天繁星,记住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笑脸,记住各户人家对我们的热情招待,记住要走时孩子们写下的纸条,记住我们对未来的约定。
这个夏天,何其有幸与你们一起度过。
“老师相信你们,我们一言为定!”(通讯员 牟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