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纵使眼前千山堵,不忘诗和远方路

  7月18日-7月24日,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风信子Ⅱ支教队前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王佑镇西南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宣讲及特色课程支教志愿活动。

图为手工课上孩子们认真听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周怡 摄

  “你捏的是什么呀?”手工课上,我看着眼前小男孩的手工黏土作品不解地问道——这是一块不规则的扁平状黏土,蓝色主色调中夹杂着些许白色。他响亮的回答道:“老师,我捏的是大海!”这时我才后知后觉我们队伍来到了云贵高原,此处四面环山,大海对于这里的孩子而言只是一种美丽的想象,就像村子里的池塘,少了惊涛骇浪,最多只能泛起波光粼粼的涟漪。于是,我掏出了手机给面前这个黝黑又腼腆的男孩看了真正大海的图片,和他一起制作我们心中的大海。

  西南村的孩子大多有着竹节般修长的双腿,其上覆盖着被阳光浸染过的黑色,他们在风雨和烈日的哺育下成长,眼中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这群孩子是春日里的野草,就算被山火烧成灰烬,一阵风便能激发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当我提议孩子们可以捏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时,类似大海、沙漠、霓虹街道、高楼大厦等,并给他们看了相应的图片,他们欢呼雀跃,对陌生的事物充满了期待。

  这堂课秩序极好,孩子们排着队拿起黏土,期待捏出心中的景色,队员们半蹲着为小朋友讲解着步骤,平时需要多次提醒注意纪律的小朋友也蹙着眉头,小心翼翼地动着手指。课堂接近尾声,随着队员宣布“创作”结束,孩子们竞相举起手中的作品,“老师我捏好了!”,“老师我也捏好了!”,祖国的大好山河齐聚在了课堂,在孩子们手中。

  队员们的心思是敏感而细腻的,能捕捉到孩子微小动作里毕剥作响的情绪火花。在辅导作业环节结束后,东张西望悄悄抄答案的侥幸在与队员认真的交谈后不复存在;上课踢桌子渴望被关注的情绪在队员温暖的怀抱中得到释放;二年级还不会写自己名字的窘迫在队员耐心地指导下彻底瓦解。

  上课过程中,我常会不自觉地去关注捏“大海”的男孩,他的名字叫白雨豪,课堂上如青松般笔挺的腰杆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当“老师们”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积极举手,相较于其他孩子,他有着更认真的态度和更清晰的逻辑,如同山林中蓄势待发的春笋,在时机成熟时尽力地汲取阳光和雨露,破土而出,出类拔萃。在和他聊天时,他显得有点紧张以至于语无伦次,全然没有了课堂上的自信。在一问一答式的聊天中,我得知了这个男孩的大致信息:家居山顶,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自幼和奶奶相伴。我的脑子仿佛受到了冲击,一时不知该说什么,随后陷入了一阵尴尬的沉默,男孩转过头,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的小伙伴涛涛,便大喊了一声伙伴的名字,跑了过去,逃离了话题。

  我对自己的莽撞感到愧疚,在接下来的三天,都是由我负责接送他回家,这几天我发挥了我尬聊的本领,做起了大哥哥的角色,让他的独生不孤独。“雨豪啊,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雨豪啊,你已经很棒了,可是不能骄傲。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时得自己学会收敛锋芒。”一路上,我如唐僧一般再三叮嘱,他偶尔应和我两声,大多时候都自顾自地往前走,脚步规律且坚定!

图为队员陶心理与白雨豪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信馨 摄

  “哥哥,你明天还来吗?”。今天是24号,支教的最后一天,也是我送他回家的最后一天,“哥哥,你明天来一定要继续找我好不好?”。眼泪打湿了我的眼眶,我忍住没有让泪水往下掉。“今天是哥哥最后一次送你了,但是明年会有其他哥哥姐姐们来陪你的。”我终究没忍住,话音刚落的时候,眼泪也跟着落了。雨豪的眼睛瞬间红了,声音也哽咽了,我俩紧紧抱住彼此,享受着最后的相处时光,这一幕引起了其他队员的注意,于是提议给我们拍张合照。在我的努力下,灿烂的笑容重新回到雨豪稚嫩的脸庞,我也尽力表现出自己最开心的模样。

  温柔的落日余晖洒在归途的大巴上,我带着沉重的心情拖着行李箱来到路边,回头看了看生活了一周驻地,在心中叹了口气。“哥哥!”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瞬间,眼中的景色变得模糊,我喃喃回应了一声“哎”,便径直上了车,不敢再回头。

  回校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支教的意义是什么?是让孩子有机会看一看“海上明月共潮生”,有契机望一望“天高海阔凭鱼跃”,让心中静态的画面动起来,把远方的世界带到眼前。让他们纵使眼前千山堵,不忘诗和远方路!

图为课程结束风信子队员与孩子们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周怡 摄

  (通讯员 陶心理)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