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大山深处:那时那景腊科村

  暑期,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深入了解边境乡村的发展变化,我作为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艺马当先 青春兴滇”云南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观察与助力实践服务团的一员踏上了前往云南文山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的道路。

  下乡的时光转瞬即逝,还记得出发时的忐忑与雀跃,转眼间就要面对与腊科村的别离。回望在腊科的这几天,点点滴滴齐汇聚,组成了一副副不舍与难忘的画面。

图为腊科村地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丽莎 摄

  腊科村,坐落于距离马关县大栗树乡14公里的深山里,自古以火腿闻名于周边村寨、乡镇。这是到达腊科村以前我通过查询资料对腊科留下的初印象,经过与它的几天相处,腊科村的形象在我脑海里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具体。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子。请原谅我的词语匮乏,只能想到“美丽”这个因为过于大众而显得有点俗套的词语,在我这里,这个词语代表的是我对腊科村的最高赞美。溪流顺着山势汩汩流淌,古老高大的树木漫山遍野,枝叶随风摇曳,在石板上描绘出光的形状;随处可见的桃子树、李子树、梨树、柿子树,整座村子好似都散发着果子的清香;荷花塘里,荷叶连连,荷花含笑伫立,绽放出如少女绯红的脸颊般的色彩;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有多肉,它们有的被种在陶罐里,有的种在加工后的树桩里,还有的出现在了洗洁精瓶里,自由自在的它们,野蛮生长,不拘一格。

图为腊科村荷花塘里绽放的荷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丽莎 摄

  这是一个热情的村子。不管走到了哪一户人家,村民们都会邀请我们进家里坐坐,把拿出来的板凳擦了又擦,怕凳子不干净会弄脏我们的衣服;还会将从树上最新采摘的水果拿出来跟我们分享,家家户户都会邀请我们留下吃饭;对于我们调研问的问题,村民们也是极力配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图为腊科村村民向实践服务团展示彝族服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捷 摄

  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天调研时,有一户人家因为买了新车正在准备宴席庆祝,见到我们的到来异常开心,直说要多准备点菜。盛情难却,我在这户人家品尝到了在附近村寨闻名的腊科火腿,火腿入嘴的那一瞬间,不止有绽放在舌尖上的美味,还有因腊科村村民的热情好客而涌上心尖的感动。

  这是一个期待被更多人知晓的村子。这里历史悠久,有汉高祖刘邦之子孙刘安仪的子孙繁衍;这里民居风格独特,有石板铺面、画图雕花、古色古香的“一颗印”合院建筑;这里美食飘香,有用清香木熏烤的色香味俱佳的腊科火腿......但是,闭塞的地理位置、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基础限制了腊科村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几天的走访调研,我们对腊科村的村容村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来源等方面的信息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所学所长,以图片、文章、视频等形式对腊科村进行宣传,让这个边境小村被更多人看见,提高腊科村的知名度,促进腊科火腿的对外销售,增加村民的收入,从而助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建设。

图为实践服务团成员实地走访腊科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丽莎 摄

  还记得在腊科村的最后那个下午,村口小卖部的阿姨问我们:“你们明天还来吗?”“不来了,我们明天就要回学校了。”话音落下,我突然意识到这次是真的要面对跟腊科的别离了。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唯一确定的是这段别样经历会被我深深镌刻在心里,历久弥新。(通讯员 吴丽莎)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