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一捶一搓一匠心:了不起的守艺人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融媒+赋能皖美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6月30日赴黄山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参观学习。老胡开文墨厂位于黄山歙县,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已有两百多年的制墨历史,是徽州文化一张名片。我们对这片土地感到十分兴奋和好奇,怀着满腔热血步入其中。当精密的机器代替灵巧的双手,当流行代替苦心经营的钻研,传统技艺面临巨大的挑战,即便如此,仍有这样一群人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择一事,终一生。”

  一步踏入开文墨厂,带着中草药味的墨香就扑鼻而来。外面是车水马龙的喧嚣世界,里面是精益求精的世外桃源。炼烟、和料、杵捣、制墨、压模、晾墨、锉边、描金……除练烟外墨锭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采用百年相传的纯手工技艺,一张桌子、一个台子,一把方锤,他们守着一份情怀,凭借一份信念,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匠人们以匠心铸就每一件作品,他们专注于制墨的技艺,忠于古法,勇于创新,力求完美。在鱼龙混杂的制墨行业市场,老墨厂透着一身傲骨,执着地做好墨,工人师傅们杵捣揉搓的功夫,带着一股子追求卓越的坚守。时间掺杂着墨香,诠释着墨厂匠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胡开文墨厂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子昂 供图

  “千锤百炼还坚韧”

  制墨第一步是练烟,练好的烟被送到配料间与一些中草药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进行捣研、揉搓,在这过程中,匠人们不断调整研磨的压力和角度,以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一块完好的墨胚要经过数万次的反复捶打。真正好的墨,它能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越久墨香越浓郁,而这也是千年古字画不褪色的原因之一。一块好的徽墨书写的字画,落字如漆,千百年不变。 

 

图为制墨匠人锤墨胚一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颖柔 供图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在参观过程中,我对描金这个环节特别感兴趣。描金是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但它背后蕴含着浓厚的匠心。匠人们手持毛笔,将金色墨汁稳准匀平地描在墨条上,每一次描绘黄金曲线的过程似乎都是一种禅修,让人融入到时间的长河中。刷着金色的毛笔,在墨汁中轻轻蘸取,点缀于墨条上,那一瞬间仿佛重现了岁月的痕迹。细心观察,描金之后的墨迹像是一点如漆,沉静而深邃。这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却蕴含着真挚的匠心。每一道黄金曲线都需要匠人的精确测量和准确判断,一丝差错都可能破坏整个作品的和谐。而每一次的描金都需要手腕的微妙控制和毛笔刷法的熟练运用,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图为墨厂师傅描金一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颖柔 供图

  这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对墨与金、技与心的深度咀嚼和理解。我深刻感悟到了工艺背后的美学追求与精神境界。制墨之道并不仅仅是捣研墨块,更是在细微之处彰显匠心和修行。描金则让我明白到,只有将匠心灌注其中,用心传承、用心创新,才能将普通的工艺品升华为艺术之作,让每一次描绘都能记录下心灵的跳动。

  这次参观,让我们对古法制墨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技术与工艺,更是文化与艺术的传承。老胡开文墨厂的存在就是对徽州非遗和传统文化的延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视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匠人的制墨之路漫长而又孜孜不倦,经过岁月的打磨后历久弥坚,匠心凝聚,熠熠生辉。(通讯员 陈颖柔)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