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传承非遗文化,穿越千年时光

  中国青年网沈阳5月14日电(通讯员 郭美含 康嘉文)为了更好的弘扬非遗文化,唤醒大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进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者和执行者,5月8日下午广电影视系志愿者服务团来到了“面人董”董辉老师工作室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

董辉老师制作面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董辉,现为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沈阳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沈阳市浑南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浑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酷爱面塑艺术,通过多年来不断探索与辛勤付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面塑风恪。创新了核桃面塑,微面塑,将各式造型核桃壳与面塑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省、市展览并获得荣誉,多数作品被国内外名校,影视明星和社会名人所收藏,多次授受国内外电视台和报刊专访。

董辉老师为同学们介绍面塑文化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在2013年沈阳市第五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董辉老师的核桃面塑《福寿禄》获得金奖,其本人在2013年被沈阳文艺家协会评选为沈阳市十大“草根”民间艺术家。在2015年“中韩民间艺术工艺品交流展”中其作品获国际金奖,其中核桃面塑《琴棋书画》与《福禄寿喜》被韩国仁川大学孔子学院永久收藏。

董辉老师获得的证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董辉老师获得的证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如今,这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跻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董辉老师的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董辉老师的核桃面塑获奖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在体验制作面塑的环节董辉老师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面泥,在为同学们分好面泥之后,他开始讲解如何去制作想要制作的形状。他说:“面塑要求手上功夫细腻,心里也不能急躁,这样才能捏出好作品。”同学们按照董辉老师的讲解,一步一步将面泥的形状揉捏出自己所需要的一个个小部件,然后将所有的小部件粘在一起,最终一个个可爱的面塑作品陆续呈现在眼前。

同学们体验制作面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同学们体验亲手制作面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同学们和自己制作的面塑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同学们和自己制作的面塑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同学们和自己制作的面塑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董辉老师表示面塑虽然现在不是我们的刚需,也没有大量的作品在市场上出现,但他会一直默默的创作,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把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新时代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让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活动结束董辉老师和同学们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美含 提供

责任编辑:聂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