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南昌大学生赴景德镇感悟陶瓷文化

  中国青年网景德镇6月30日电(通讯员 彭佳睿 於宇轩)为促进学生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南昌大学团学时空“踏景寻瓷”社会实践队于2022年6月22日前往位于景德镇昌江区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和古窑民俗博览区。

  进入博物馆大门,第一站是古窑。展出的缩小版柴窑、蛋窑、马蹄窑等十分精致,造型多种多样的古窑模型吸引队员们驻足观看。根据博物馆的展出顺序,每上一层阶梯,便依据汉代、宋代、明代、清代、近代、现代的顺序进入下一个展厅,每层展厅的展品都来自对应的时期,展现出中国瓷器发展在不同时期的鲜明特点。从汉代因技艺限制色彩较为浅淡而粗糙的瓷釉,到清代因皇帝的喜爱而更加华丽精美的彩绘陶瓷,再到展现改革开放时期同人民生活接近的瓷器以及结合后现代艺术迎来新发展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每个来自不同时期的瓷器都仿佛一本记录着时代和人民生活变幻的书,让队员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从而与场馆内的每件展品达成更好的共鸣。

图为景德镇陶瓷灯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磊 摄

  下午,“踏景寻瓷”社会实践队来到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博览区内环境幽谧,四处都有陶瓷制品的设施。队员们参观了数个古作坊里瓷石土、高岭土等瓷器原料,了解到拉坯、印坯、挖足、施釉、画坯等瓷器制作工序,对陶瓷的制造流程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在参观粉彩陶瓷的制作工坊时,队员们被正在绘制瓷盘的袁阿姨所吸引。瓷盘上的牛像栩栩如生,牛的每一根毛发都由袁阿姨工笔描绘。袁阿姨介绍道:“这是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我今年七十岁了,干这行干了五十五年,以前也在央视的节目里画过大瓷板。像这样的瓷盘上的粉彩画,大概要十三天才能完成。”袁阿姨同时给队员们展示了绘有山水图的小陶瓷灯罩,灯罩上绘制有山水图,袁阿姨说:“这种陶瓷灯罩不仅外形优美,而且透光性非常好,这也是景德镇陶瓷‘薄如纸’特点的鲜明写照。”

  在博览区的另一个陶瓷作坊中,休息中的陶瓷师傅告诉队员们,博览区的陶瓷工匠大多是本地人,从十来岁便成为学徒,跟着祖辈学习陶瓷制作技艺,习得的手艺不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而且也带有想要将这项象征着景德镇文化招牌的手艺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景。

  之后,实践队来到了古窑场进行参观。据窑场工作人员介绍,景德镇窑是世界上最大的烧柴瓷窑,一年开窑烧瓷的次数不多,但烧制的瓷器均来自博览区古作坊的匠人们,烧出的瓷器最后也会成为商品,放在博览区的文创店和瓷器店供游客购买。博览区内从陶瓷作坊到窑厂再到文创店,形成了自产自销的产业链。在一家文创店,队员们看到了见到了正在画胚的师傅与一位学徒。据文创店的老板介绍,这位学徒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毕业生,因为喜爱陶瓷文化,自愿在店里当学徒,从零开始学习没骨粉彩技法。

 

图为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在学习没骨粉彩技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甘景康 摄

  陶瓷的没骨粉彩技法即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的绘画技巧,“没骨彩”是景德镇陶瓷釉上装饰技艺之一,也正是没骨粉彩技法让景德镇陶瓷制作特点鲜明、作品杰出、名扬海外。

  在亲眼见证了堆放在古作坊的瓷器原料、堆满作坊木架的瓷坯、匠人们对瓷器上美丽纹样的亲手绘制、景德镇窑内火红的窑火后,队员们对文创店货架上的精致华美的瓷器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更深厚地感叹,这是在亲眼见证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和工匠精神过后变得厚重的情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连接。

  通过当天的实践活动,“踏景寻瓷”社会实践队对瓷器的发展历史以及瓷器自身对时代特征的反映有了深入了解,在与古窑民俗博览区的陶瓷匠人们对话中感受到工匠精神对陶瓷文化传承的意义,在见证瓷器的烧制过程后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认同感。

 

图为南昌大学团学时空“踏景寻瓷”社会实践队于中国陶瓷博物馆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磊 摄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