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金华8月30日电(通讯员 陈思斯 李雨欣 王红)7月3日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以“寻访文化遗产,探寻非遗技艺”为主题,前往金华塘雅小镇的木版年画博物馆作实地考察,并就金华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及保护现状作详细调研。截至8月中旬,实践队圆满完成全部实践任务。
实践队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线上调研与线下考察,线上调研为线下考察提供理论支撑,线下考察的成果则为后期的调查报告构筑实践根基。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在线上调研中,队员们整理文献资料,阐释历史渊源,聚焦发展现状,挖掘人本思想,探寻民俗文化。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历史根源两个角度,实践队分析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家国概念”“宗教思想”等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研究“建炎南渡”“宋时年画市场”等因素对金华木版画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将考证结果制作成金华木版年画宣传册,为宣传推广提供学术支撑。
线下,队员们实地走访金华木版年画博物馆,邀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参与访谈,在周边发放调查问卷,认识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金华木版年画第五代传承人黄晨提到,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金华木版年画在当今时代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丰富相关活动、构筑广而全的业务体系等途径,为民众提供多元参与方式。另一方面,融现代主题于非遗技艺,扎根实践,以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针对新的应用场景创新文化产品。访谈后,实践队对当下木版年画的创新与保护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对采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金华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清晰地呈现在队员们眼前。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当地群众中有85.5%的民众表示了解过金华木板年画;超60%的民众愿意花时间了解并有意愿消费相关产品;近50%的民众愿意以线下手工制作的方式参与活动;“学校宣传”“网络媒体宣传”“博物馆宣传”是民众了解木版年画的主要途径。以上数据充分表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普及度且其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实践队根据数据分析发现,金华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为此群策群力。就人才培养方面,一是传承人的培养过程长、掌握技艺难度大;二是人才培育方式较为单一,仍以家族传承为主。对此,实践队建议与不同阶段的学校开展合作,在扩大宣传范围的基础上吸引学生群体,挖掘潜在传承人,拓宽传播途径,探索师徒传承与学校传承的可能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宣传效力来看,实践队主张在流媒体时代进一步丰富宣传媒介,打造H5、宣传册、绘本、图书、短视频一体化多模态宣传格局。就长期发展趋势而言,创新是驱动力,金华木版年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可提高在题材和手段方面的普适性,让木版年画活在身边,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团队合影。团队供图
金华木版年画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美德与地域民间风俗。在此背景下,人文研会实践队在暑期的线上调研与线下考察,为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增添自信,助力金华木板画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