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跟着院士,研习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中国青年网龙岩9月13日电(通讯员 吴泽城 王冠翔 何逸天)为了解新时代环境条件下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日常,感受科特派制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22年7月30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聚焦科特派”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福建省龙岩市雁石镇厦中村的“福香占”再生稻头季产量验收现场,领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及其科特派团队的工作风采,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八十一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是著名的水稻专家,当日丰收的“福香占”再生稻便是谢华安院士研究选育的数十种水稻品种中最优良的一批。团队在谢华安院士的助理、科技特派员肖晏嘉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厦中村的“福香占”再生稻验收现场,100亩金黄色的稻浪映入眼帘。从肖晏嘉口中,团队了解到,为了提高产业效益,促进乡村振兴,谢华安院士团队中的科技特派员们把“福香占”带到了厦中村。

  “为了衡量水稻品种的性能和科技帮扶的实效,我们需要在水稻收获时进行验收工作,检查该款水稻的产量、抗性、形态等参数,今天这个活动就是验收大会。”肖晏嘉告诉队员们。

图为团队协助验收“福香占”再生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伍俊杰 摄

  雨后的厦中村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各路领导、记者、农业工作者、村民都齐聚稻田,期盼收获累累硕果,一睹院士的风采。随着谢华安院士一声令下,几台收割机同时出发,开始对稻田中的“福香占”水稻进行收割。一时间金黄的麦浪翻涌,到场的人们纷纷鼓掌喝彩,庆祝水稻的丰收。在全国劳动模范、科技特派员徐淑英的带领下,团队队员来到收割机旁,近距离观察水稻收割的过程。“我们‘福香占’的种植和收割都可以实现完全地机械化。它作为再生稻,8月底还可以再次抽穗,9月底收割第二季,60天多收一季,省去犁田、耙田、插秧等环节,生产效率较高。”谢华安院士在现场自豪地向大家介绍。

  队员们注意到,在验收田的角落,一个白色的身影正蹲在地上仔细端详着手上的稻穗,安静沉默地观察思考同一旁热闹非凡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队员们怀揣着好奇走上前去,经过简单的交谈队员们得知了他的身份,他就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科技特派员张建福。张建福表示,他曾经是谢院士的学生和助手,现在是谢院士团队中的科技特派员。

  身旁是热闹喧嚣的验收现场,音响、彩带、鼓掌、欢笑似乎与他无关,哪怕是如此盛大的活动,他的眼中也只有工作,只有那一株株水稻,一粒粒种子。“昨天夜里刚刚下过雨,但是从我手上这株稻穗的形态来看,水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目前水稻长势还是非常好的。”张建福用手捧着稻穗,耐心地向同学们讲解着。他那一丝不苟、细致认真的科研精神令队员们动容。这盛会怎能与他无关呢?这丰收的稻田,便是用他满腔的热血和汗水浇灌的,便是他向人民交出的最出色的答卷。

  从张建福口中团队了解到,今年播种期的低温阴雨天气、幼穗分化期的洪涝灾害等给种植带来了重重难关。但科技特派员们使用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菌肥及生物农药防治技术,最终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丰收。“尽管今年五六月份阴雨绵绵,但‘福香占’还能正常抽穗,即使被水完全淹没,倒伏了还能够立起来再抽穗,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倒伏性能。”张建福向团队介绍道。

图为张建福所长向团队介绍“福香占”再生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伍俊杰 摄

  从身旁走来的厦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袁涛涛对团队补充道:“我们村以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效益低,留不住人。自从引进了谢院士科特派团队选育的‘福香占’水稻新品种,并推行党员认领机制,我们合作社种田的效益上来了,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多起来了。”

  在等待验收结果的过程中,团队终于等到了忙完工作的谢院士,随即对谢华安院士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黝黑的皮肤、壮硕的身体和焕发的精神让队员们完全感受不到他年过八十的高龄。谢华安表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制度,它让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毕生所学应用在人民群众身上。“我们研究所的团队里面,就有三分之二是科技特派员。里面有我这个年纪的,有小张(张建福)这样当打之年的,也有小肖(肖晏嘉)这样年轻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传承。”谢华安对队员们说。

图为团队于厦中村验收现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泽城 摄

  团队了解到,在这天的验收中,“福香占”再生稻交出了亩产533.57公斤的丰收答卷,证明了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福香占”能够稳定产出,切实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和效益。从过去一亩稻田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到现在的五六百公斤,这是水稻育种专家刻苦钻研、不懈创新取得的科研硕果。团队队员纷纷表示,要学习水稻所“老-中-青”三代科技特派员接续奋斗的精神,在属于青年的新时代中建功立业。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