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三下乡感悟:微光不灭,陪伴长情

  图为支教团队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要超颖 摄

  暑假期间, “微光课堂”乡村教育服务团队在桐柏岭脚村暑期乐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吸引了周围六个村庄130名中小学生的参与,陪伴这些监护人忙于打工经商无暇看管的留守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有益的暑期生活。

  留守在家的孩子大多对关怀敏感,渴望陪伴,同时又有超越年龄的懂事和成熟。除了课上互动,队员们也倍加珍惜时间,在课下与孩子们交流。于是,生活,未来,家校压力……在一次次公路散步和会议室谈心中,队员透过孩子漫不经心的话语感受到了这些压在他们肩上沉重的负担。队员也通过孩子的言谈举止察觉出了科学教育不足带来的痕迹——无法接受积极的榜样力量和良好引导,可能没有应有的目标和价值观,由此缺乏锐意进取的内生动力。“没想过”“不知道”是一部分孩子对于未来的回答。

  图为队员吴飞凡在和孩子们打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罗白雨 摄

  图为队员和孩子们饭后遛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雷小辉 摄

  图为队员张小丹在和”小菠萝“等孩子聊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要超颖 摄

  14人的队伍,1个月的课程,支教团队在为改变上述情况作不懈努力,效果不凡。久旱逢甘霖,孩子们在陪伴和关怀下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可塑性,有令人欣喜的改变——学会守规矩、学会交朋友、演好一出剧、跳好一场舞、有更加明确的目标、怀愈加勇敢的内心……这是整个团队最自豪宽慰的地方。支教团队不只是在“带孩子“,而是在改变孩子。

  还记得,我在为音乐短片赏析课备课的时候,内心十分忐忑。一是我不专业、更没有上过类似课程,没有可借鉴的实例;二则我怕孩子们没有兴趣。性别、年龄差距让这个班似乎众口难调。改完无数遍教案之后,我才敢站上讲台。有一次赏析《universe》,从色调表现到象征手法的运用,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都对答如流。在明白了情境里的清咖啡和奶油的意味后,在我暂停了一个画面,强调位于一杯牛奶咖啡后解开的绳子时,一个男生补充了一句:“那杯咖啡也被喝了一口。”我一愣,而后猛然醒悟自己漏了一个细节。看着台下其它孩子的点头,感动裹挟羞愧涌上心头。这个男生和其他孩子一定记住了我停下的前一个推给对方咖啡的镜头,也一定熟悉了象征手法在音乐短片中的用法,比我更加细心敏感地感知到了这个细节。这样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反馈让我非常非常开心。音乐、色彩、感情的沟通障碍原来没有那么多,孩子们学习速度和内心的敏感细腻程度远超我预料。我愈加理解我们尝试用艺术教育亲近孩子的决定,亦愈加愿意为孩子们献上赤忱之心。

  后来还发生了各种令我们惊喜的事情,使支教团队的所有人相信,贫困地区的孩子可塑性不差,只要及时、科学地给予教育,就有望弥补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给他们造成的损失。

  但支教团队给孩子们的正面影响、孩子们向上的势头能持续多久?如果一走了之,支教团队的努力也许将流失大半。于是,在假期结束后,队员们在QQ、微信等线上平台与孩子们保持联系,跟进学习和生活情况,巩固支教成果,积极弥补中短期支教的短处。

  然而,支教团想做的不足于此。华理学子赴天台支教已有三年的历史,并将成为一个长期项目。四年的探索让支教团逐渐对未来有个长远规划,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支教团将系统化课程设置,以减少不同主题下课程与学生的磨合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以防出现课程调整时间过长导致时间浪费;将把促进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纳入服务范畴(如开设“家长课堂”),建立个人档案,点对点向家庭引入科学的教育理念,尽力减少原生家庭给孩子不恰当的成长压力,增加孩子超脱所在环境、扭转命运走向的机会;将完善课程结束和开始前队员与孩子们的跟进和试水机制,增加和细化交接任务,以将一个月支教效率和成果最大化。

  在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一书中,少女凿空一节甘蔗存放萤火虫,以让它们活过下一个夜晚,散发微光。“微光课堂”想做的也不过如此。用陪伴和关怀、知识与技能凿一节甘蔗,让希望的萤火虫微光不灭。(通讯员 罗白雨)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