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写不完的兵团人 诉不完的兵团情

  “没有先辈的浴血奋战,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没有军垦的辛勤开垦,哪有如今的万顷良田。”1957年3月8日,兵团党委批示,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下野地第三国营农场。在这片荒野上,军垦先辈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建设一三四团兵团做出巨大贡献。如今他们都已老去,但建设大美新疆的激情依然在他们心中燃烧。

  为更好弘扬并传承兵团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好当代青年铭记三五九旅的光辉,践行青年担当,2022年1月,我加入了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行的“赓续百年初心,践行青年担当”社会实践。通过寻访老军垦、参观军垦博物馆和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去了解兵团知识,学习兵团文化,感受兵团力量。

  我有幸寻访到了李涛老人,在寻访过程中得知他曾是江苏泗阳人,他放弃留在家乡的机会,毅然加入新疆建设工作。1976年玛河电站施工,年仅17岁的他扛着挑子,拉着架子车,行走在盐碱地上,汗水侵湿了衣裳,却未曾磨灭他建疆的心。李涛老人说:“当时虽然艰苦,但换来现在的美好也是值得的。”

图为李涛老人回忆年轻时候参与边疆建设的情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沁园 摄

  李涛老人翻开《一三四团场志》,这本由两代军垦共同书写的军垦史,为我们讲述兵团故事。李涛老人用笔杆记载了六十年来一三四团场的辉煌历史。据李涛老人回忆,当时的新疆自然环境恶劣,土地次生盐渍化严重,气候干燥少雨,遍地都是红柳,有时还会有野狼出没。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踏冰雪、冒严寒,驻扎边疆,建设边疆。最终形成了“艰苦创业,团结务实,开拓奋进,发展富民”的下野地精神。

图为李涛老人为我展示《一三四团场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沁园 摄

  1月5日,为更深入了解兵团,我参观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来到了被称为“古代石河子”第一个展厅,这间展厅陈列了石河子出土的文物。第二个展厅被称为“辉煌的历史”,在这里有七八十年代兵团小学的场景,学生们的课桌是由高低不平的土墙砌成,他们站着上课,带有裂缝的墙上挂着的是毛主席的画像和一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字,虽然环境艰苦,但是不能抵挡兵团学子们眼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解说员向我们解说了生产建设兵团初到新疆时在戈壁上屯垦开拓的故事,并带领我们参观众多军垦战士使用过的农具、衣物。第三个展厅被称为“足迹的延伸”,展现了当代石河子宏伟的现貌。

  参观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后,我感慨万分,并下定决心,要做新时代的戍边人。这六十余载的艰苦奋斗,包含了太多兵团人的爱,他们对脚下这片爱的深沉而热烈。作为兵团学子,我会铭记是一代代的兵团人艰苦奋斗换来了兵团今日的辉煌。

  受兵团精神的鼓舞和李涛老人的影响,1月10日,我报名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穿上志愿服,带好口罩,一切准备就绪。我引领居民进入社区做核酸检测,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完成疫情防控工作,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让我感受到“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的真正含义。更让我体会到做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旨在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了解到了兵团的历史、兵团的贡献。老一代军垦们的故事,无不浸润着“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的奉献精神,焕发着“敢教荒原成沃野,誓将沙碛变绿洲”的开拓豪情,闪耀着“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勤劳品质,无不刻写下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的鲜明印记。作为兵团学子,我将切实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争做新时代的戍边人。我也将在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指引下,踏实努力工作,服务于同学,用实际行动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让身边更多同学积极了解兵团精神、兵团故事。(通讯员 徐沁园)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