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分队继续一路向南,重走成昆线,前往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拉鲊车站,深入到当年铁道兵战士建设的成昆铁路现场,听铁道兵建设和军民一家亲的故事。
铁道兵老兵讲解修建成昆铁路的感人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阳 摄
漫漫求索路
如今,时过境迁,我们以历史学习者和精神传承者的角度,走访成昆铁路花棚子车站、拉鲊隧道、浮漂隧道等当年三线建设历史遗存,走访这片铁道兵战士汗水和热血浸润的土地。
近年来,因乌东德水电站的建成投入使用,成昆铁路支线攀枝花至元谋段正式退役,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走在这段铁路上,钻进一个个充满铁道兵战士故事的隧道,倾听当地老人回忆当年自己与铁道兵之间的故事,用双手轻抚隧道坚硬的钢铁混凝土立面,向远方延伸的铁轨和悠远蜿蜒的隧道,在成片的芒果林映衬下,显得更加韵味绵长,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仿佛看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
“对,就是这里,这么开过去,就是倮果,我们当时驻扎的地方。”成昆铁路建设的汽车兵老兵彭长明激动地说。彭长明1965年7月17号来到攀枝花,是第一批参与建设成昆铁路的铁道兵。那时年仅2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不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成昆铁路建设,如今自己的子女、孙辈也在攀枝花,延续着父辈的足迹,建设着这片工业热土。
六十多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集结成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国家脱弱变强,独立自主,精神富足,为了人民可以吃饱饭,衣食足且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扎根于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铸造起一条钢铁血脉。
慢慢归家心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对家乡的记忆总是和铁路牵扯在一起。所到之处,必有站台,站台所在,必有回忆。
2020年7月1日,成昆线通车50周年。同年5月24日,攀枝花至昆明的6161次列车(属于普通旅客列车,这类列车运营距离一般都很长,而且停车站较多,所以速度一般不会太快,因此也被称为慢火车)最后一次发往昆明方向。从此,铁轨上的光亮将逐渐因锈红而黯淡,铁路两旁的群山花草将不再听闻火车鸣笛,穿越隧道的不再是列车组,只有山间的风、行人和路经的鸟兽。
清风温柔,吹过阵阵松涛,山林中响起细碎声响,隧道口穿堂风呼啸而出。隧道中的光亮忽有忽无,我们宁静以待,一大一小两个轮廓逐渐清晰,原来是祖孙两人迎面走来。老人步履沉稳眼光平和,孙儿欢喜雀跃蹦跳向前。走出隧道后,老者回头望了一眼路边的桥墩和隧道,仿佛在致敬又似乎是在缅怀。孙辈全然不知,像只急于出笼寻找自由的小鸟,又如跳动的音符在枕木铁轨间,脚步轻快活力无限。
一老一幼,相隔了几十年的时空,仿佛是岁月无声的劝告,这条见证了历史风雨和社会发展的旧铁路线承载着许多人的岁月沧桑和离合悲欢。从前山遥路远车马慢,在这片远离城市的土地上,成昆铁路的扶贫慢车迎来送往了数十载春秋冬夏和专属于列车的人间烟火。
图为实践团队与铁道老兵在攀枝花营地门口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阳 摄
蔓蔓山河情
拉鲊是蜀滇古渡,自古为兵家必争要津,古时有诸葛亮在拉鲊过江“五月渡泸”南征孟获。新中国为了改变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建设和改善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浩浩成昆让天堑变通途,为此数以千计的铁道兵战士牺牲在沿线的建设现场,从此青山埋骨。拉鲊,从千年古渡变成今天的三线建设战场,故事的主人翁由中华民族智慧象征的诸葛孔明,变成朴实无华的铁道兵战士。
铁道兵战士不辱使命,不惧牺牲,在艰难的任务中浴火铸钢,践行豪迈誓言。他们是一股钢铁洪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高山峡谷间铺设新路,在风景如画的山野中铸就不朽丰碑;他们是一支无畏铁军,众志成城齐心向党,在共和国的生长脉络上篆刻下壮丽篇章。
成昆铁路修筑时那些意气风发年轻的铁道兵们,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看着自己手凿背参扛与修筑的铁路,铁道兵老兵罗英俊告诉我们:“那时候,我们男子汉的理想就是要去当兵,保家卫国,有了国才有家。”字句铿锵有力,目光坚定有神。
灿灿木棉花,蔓蔓山河情。昨日荒江空谷,今夕万家灯电。
漫漫亦慢慢,曾经的成昆铁路建设者们栉风沐雨,为拉鲊修筑了这辆通行了数十年的慢车,串联起辽阔的远方,引人向往。慢慢亦蔓蔓,火车慢行传递出岁月的回音,铁轨悠长蔓延着未来的方向。
如今,此段铁路虽成遗迹,身虽退役魂犹在,它将继续履行另一个使命,将铁道兵精神传承,将那个时代赋予它的意义永恒。山林茂盛,草木蔓生,三线精神也将一同扎根于此,烂漫天涯。(通讯员 王若颖 谯寻 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