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巴楚文化底蕴浓厚,特色文化交融,特别是杨林堂鼓,现在国家把杨林堂鼓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二岁高龄的秦士坤老人说。2022年7月19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在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寻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士坤老人。据悉,杨林堂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秦士坤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林堂鼓的传承人。
图为秦士坤老先生现场吹长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超 摄
秦老住的地方简单,我们采访得知,秦老大儿子在医院工作,二儿子在一所小学做副校长。当我们询问秦老有没有想过去城里住,秦老告诉我们他喜欢农村,这里空气质量好,在农闲之余还可以和村里其他老人一起打打鼓,对对歌,对现在状态感到幸福,不过他唯一担心和遗憾的是,他手中的杨林堂鼓怕哪一天失传了。秦老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感到意外,他对物质生活并没有什么奢望,只希望杨林堂鼓得到传承,老人的担心我能够理解,现在年轻人为养家糊口,都基本外出打工,这很容易导致老一辈手艺得不到传承!
图为秦士坤老先生现场吹唢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超 摄
细看珍器显堂鼓
访谈时,秦老突然转身向屋里走去,我正感到疑惑,没一会功夫,秦老从屋里拿出很多乐器,我一看,嗬!好多的乐器!鼓、铜锣、铜钹,长号、唢呐,还有叫不出名字的,让人不禁眼前一亮。队友很兴奋,指着其中一件乐器叫道:“我知道那是长号!”
我也没想到,秦老竟然有这么丰富的乐器,这该需要多久积累才能拥有这些啊!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摆在中间的一个乐器,那是一个半径约十五公分长,二十公分高的鼓,鼓面有些黝黑,侧面写着四个大字“杨林堂鼓”。
据秦老说,鼓面采用的是牛皮。接着又听着秦老的讲解,我不由得感起了兴趣,更加刷新了对这鼓认识,原来秦老有两件“宝贝”,其中一件便是这杨林堂鼓,别看它只是个小鼓,它的用处可大着呐,红白喜事都用得着它,表演时可以组成四人班、六人班、十人班,并且随着秦老曾在北京延庆、武汉音乐学院演出过。
秦老告诉我们,杨林堂鼓还有一种特技叫“双龙抱柱”“二龙过江”,都是经过老一辈传承下来,独特的技术是其它地区没有的。说到这里我突然感受到了杨林堂鼓带给我们的文化是深层的,是浓厚的,是悠远的!难以相信小小的鼓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它不仅继承的是传统文化,更是向国人展现了文化底蕴。
图为秦士坤老先生现场表演杨林堂鼓。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晓茜 摄
一声高腔绕悬梁
接着秦老又笑眯眯的说:“我的第二件宝贝是我的声音,杨林高腔!”我们齐刷刷地看向秦老,都期待着接下来的表演。
图为秦士坤老先生现场表演杨林高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晓茜 摄
“金酒杯儿唉,银酒杯儿唉,我金酒杯儿里要酌一杯酒儿唉,酒要慢慢的酌唉~”秦老胸脯一张,一首质朴的民族性音乐悠扬而起,音乐高亢有力,直冲云霄,余音飘荡在山间久经不散。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高腔的魅力,这绝对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多年来生活的积累,绝对是唱不出这种质感。秦老说村民在干农活只要会唱的都会对歌,也通过平常对歌来排练和创作。我突然领悟那句话,“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文化来源生活”!
现在村里已经有很多传统已经失传,村里又是老人和小孩居多,这些东西都没人来学。幸好国家对文化保护非常重视,这些传统又才得以发扬和保护,且秦老也在村里宽松条件下自由创作。但即便像秦老这样的老一辈人还在坚持,这传统由谁来继承仍是未知。
在此我也想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传统文化,让这些沉积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下去!(通讯员 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