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小城寻古韵

  为了解、传承非遗文化青阳腔,6月27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韵寻芳”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池州市青阳县的青阳腔博物馆进行学习、调研。在短短的几天里,队员们有了丰富的收获,从初识青阳腔到现场观看演员表演、学习唱腔身段,我们真正走进非遗文化;从在屏幕上观看党教片到跟博物馆的老师们学习青阳腔,我们真正走近了非遗传承人和演员们。和老师们告别之时,初遇青阳腔的经历清晰如在昨日。

  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大家心中对青阳腔的印象便是那山中的红梅,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却挺拔的傲立在小城深处。队长曾组织大家观看以省级非遗传承人江进老师为原型的党教片《山花烂漫》。在青阳腔新编剧目《咏梅》铿锵的唱腔中,我们被青阳腔和她与传承人的故事打动。这一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曾在战乱中失去传承,如今在她的起源地青阳鲜为人知。剧目失散,唱腔失传,演员流失,坚守青阳腔的文艺工作者跋山涉水去江西湖口学习青阳腔,在空寂的舞台上一遍遍追溯青阳腔曾经的风韵,终于将她带回了家乡。送戏下乡,结合时代编排新节目,青阳腔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江进老师如今78岁了,已是鬓发飞霜,化妆、指导,她从未离开过保护和传承青阳腔的第一线。在大家心中,“古韵寻芳”既是探寻青阳腔的芳音,也是寻觅坚守非遗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们如雪中寒梅般的骨韵。

 

图为队员们正在观看演员们排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一诺 摄

  而当我们真正走进青阳腔博物馆,和传承人与演员们相处,才真正走近了青阳腔。我们首先在博物馆遇到的是一位拿着折扇的老爷爷,满头银发,仙风鹤骨,后来我们知道了老爷爷姓查,是一位青阳腔老演员。和队友在院子里游览,忽听见婉转悠扬的唱腔,真真是余音绕梁。走进剧场,大家都有些紧张。偌大的剧场空旷,我们是惟一的观众,台上不是化上精致妆容的戏曲人物,而是穿着便装,套上戏服一遍遍练习剧目的演员们。经过几天的观摩、学习和采访,在不断加深对青阳腔了解的同时,我更是被剧场的氛围,表演和老师们深深吸引。

  在观摩演员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练习和跟随老师们学习身段和唱腔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台下一分钟,台上十年功”。

图为队员们正在练习基本动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一诺 摄

  从步子到手臂、手指的动作,我们一圈圈地绕着舞台练习台步。我的手臂动作不自然、脚步急促,甚至有时会同手同脚。我在台上一边紧张地走着,一边感慨演员们优美的动作背后日复一日的艰苦练习。即使是休息,几位青年演员也坐在舞台边缘对唱,脸上溢满笑容,就像几位知心好友把酒畅聊。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对青阳腔的热爱,我想也正是这份热爱和传承青阳腔的责任让他们一路走下来,无论台下是座无虚席,还是空无一人,都坚守在舞台上,深情地演绎那些世代流传的悲欢离合。

图为演员们正在表演《百花赠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胡蝶 摄

  作为新闻组的一员,我和组员们对传承人、演员、学员等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我不仅了解到老师们与青阳腔的故事,也在他们对青年人的期许中坚定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实践开始之前,我们担心调研会干扰演员们的排练,但是在博物馆的这几天,这些顾虑完全消散了。这里的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热心的回答我们的问题,在工作之余教我们唱腔、身段,让我们体验武戏中的枪法,戏曲人物的扮相。

  虽然这次实践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江进老师为大家走近青阳腔而高兴,鼓励青年人坚持到底,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青阳腔,把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两位和我们同龄的年轻学员因为兴趣接触青阳腔,如今和老师们一起传承青阳腔。从他们身上,我也受到了触动和鼓舞。青阳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是代代文艺工作者们筚路蓝缕开辟出的道路,青年一代肩负的使命便是让这条道路通往远方和未来。

图为两位队员正在采访江进老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胡蝶 摄

  在离开的时刻,队员们和江进老师告别,向老师倾诉心声。江进老师像一位认识大家很久的长辈,和大家一一拥抱,甚至注意到了在一旁不敢上前的我,拉住了我的手。临行,几天的回忆涌上来。原来在这短短的旅途中,我们有那么多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和青阳腔,和这座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我知道,我们的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通讯员 汪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