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数”次相遇,再续前缘

  “你们都和我拉钩了的,说好明年再回来看我的啊,一定要来哦!就算明年不来,以后也要回来再看看大兴村,来看看我,要记得大兴村还有一个龙关红。”在我们结束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生活准备离开大兴村的时候,大兴村妇联主席龙关红拉着我们的手说到。看着龙主任这样神情的话语,让我不禁庆幸自己能够跟随学院“三下乡”的队伍来到大兴村。

  6月26日,我跟随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时代”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双塘镇大兴村。这是我第一次跟着学院的队伍来到大兴村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出发之前我听着去年参加过“三下乡”的学长学姐们对大兴村的描述,我有一点期待和紧张。

图为“数时代”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为小朋友们授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游婉瑶 摄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风景不断变换,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我们从沥青大道渐渐行驶到沙石小路,车窗外的高楼大厦变成延绵不绝的高山。顶着烈日骄阳,我们到达了大兴村委员会门前,龙主任给我们安顿住所,火热的阳光将龙主任的脸颊晒得通红。来大兴村前,大家把环境考虑得比较艰苦,都拿着席子打算打地铺睡觉,事实上,龙主任给大家准备了村中预防洪灾用的行军床,为我们的住宿问题忙前忙后,让我感受到家人一样的温暖,对接下来一周的“三下乡”生活更加充满期待。

  刚看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感叹这个学校好小,能装得下6个年级的学生吗?学姐听到了就跟我解释:大兴村小学只有3个年级,4年级以上的小朋友要到镇上的学校去学习。一开始我还不理解,后来我看到小学里的老师也只有三个,每个人管一个年级,数学和语文都是一个老师来教。教师资源太少,孩子们要吸取更多知识,只能到镇上更好的学校去。

图为“数时代”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与同学们追忆往年支教回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游婉瑶 摄

  大兴村的山路延绵,弯弯曲曲,几乎没有笔直的道路,孩子们上学的路程更加艰辛。“我们走来学校一趟要5公里路,每天还有几次来回。”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奶奶用着湘西话跟我说道。在奶奶的诉说下,我才了解到,大兴村小学好多孩子都是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他们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接送,每天都要提前起床赶路,甚至有的孩子路远,中午不回家吃饭,随便去买个零食就当作午餐。这样的生活要持续三年,在这之后就去更远的镇上读书,那时或许就要在学校寄宿,开始独立的宿舍生活,他们要比我们更勇敢,更坚强。

  云雾缭绕群山,孩子们也乘着早晨的清风来到学校。孩子们来得特别早,山上的雾气还未散去就到了学校。看着他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有对我们的到来感到疑惑,也有对见到熟悉面孔的惊喜。在和小朋友们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对我们的到来存有戒备心理,对我们的搭话不理不睬,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们渐渐和他们熟悉起来,还有一些小朋友记得去年来过的学长学姐,大家在课间时间追忆从前的美好时光,也在悄悄建立新的桥梁,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放下戒心,跟我们敞开心扉的玩耍。

图为大兴村小学同学们与“数时代”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在文艺汇演中表演节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游婉瑶 摄

  教小朋友们学习的过程很艰难,他们口中说着当地方言,不愿意用普通话交流,让我们的教学遇到瓶颈,也是通过几天的相处,他们才开始用普通话跟我们交流。其实方言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对陌生人的一种防备心理,毕竟在村子里,他们很少见到外来人口。

  短短的7天时光并不能让我们真正的教会小朋友们什么深刻知识,也许是某些精神,也许是某些品质;但是我们却在他们身上收获了许多,我们学到他们的独立,坚强和忍耐。我们在这7天里相互给予,相互汲取。明年我们还会相遇,不只今年,不只大兴村,我们会在未来继续绘制“数时代”社会实践服务团“三下乡”拼图,续写一段段有关你我的情缘。(通讯员 游婉瑶)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