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深入走访,用爱点亮童心

  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更为普遍。2022年7月25日,郑州大学“三下乡”活动开展之际,我们“青年担当——关爱留守儿童”实践队以周口市扶沟县包屯乡袁岗村为活动地点,接触到了一些当地的留守儿童,并向老师了解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在我们实践团队讨论实践主题的时候,我便积极建议选择关爱留守儿童这个主题。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同时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所以对于本次活动感悟颇深。从我2岁起,父母便外出打工,每年只有春节能在家半个月左右,一直到现在亦是如此。如今我好像已经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虽然一年只能见几次面,但是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好好珍惜相处的时光。我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不得已,所以即使再舍不得也从未埋怨过他们。我也明白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都很脆弱,很思念父母,所以我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我们的帮助,能让他们开心一些。

图为队员在与小朋友聊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寒晴 摄

  在活动开始前的家庭走访过程中,通过和小朋友们聊天,我们了解到他们有很多担忧,担心父母抛弃他们,担心爷爷奶奶生病而自己无法应对,担心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期望等等。有些小朋友甚至说着说着眼圈发红就开始哭泣,我感到非常的心疼。看到他们,我想起我小时候想爸爸妈妈,但是又不敢耽误他们工作,只能自己偷偷哭泣。

  在走访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小朋友的卫生情况保持的也不是太好,爷爷奶奶还要务农,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孩子,只管吃饱穿暖。看到有些孩子黑乎乎的小手,我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可怜,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交谈中,我了解到小轩同学比较叛逆,经常“闯祸”,爸爸妈妈也是经常打电话教育他。但是在和小轩的交流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是孩子渴望父母更多关注的表现,小轩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看到小轩默默自己坐凳子上默默掉眼泪,我感到很难过也很无力,这是多少中国留守儿童的缩影呢,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却因为生活压力不得不在外奔波。

  我们了解到老一辈的人可能只追求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却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更多需求,相比于他们,父母确实能做的更好,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因为在我的同学中,与父母一同生活的同学总是比我们这些留守儿童更自信、更外向,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更强,所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的成长差距实在太大,也可以推断出无论是孩子的身体还是心理方面,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才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在和小朋友玩游戏和授课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想一起玩,但是很不好意思和别人接触。有些小朋友想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但是不好意思举手,不敢表现自己,缺乏自信。还有些小朋友由于爷爷奶奶不怎么教育,所以经常玩手机,很少和同龄人交流,导致在群体中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别人相处。我发现了小朋友们在性格和处事中很多需要教育的地方,于是我和他们进行了交流谈话,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小朋友们听的很认真,后来很多小朋友都积极参与活动,大家玩的兴高采烈,我很高兴自己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

  在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电话交流后,我发现并非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而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这么做。如果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孩子的教育抚养费、父母的养老费,还有家庭的生活费,这些全都压在当代父母的肩上。所以要想改善如今留守儿童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这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争取早日让父母与孩子团聚,让他们可以长久相伴。

图为实践队与留守儿童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寒晴 摄

  除了以上的感想,我还思考了很多。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智能手机,手机便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和交流,学校的老师也建立了家长群,可以让父母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且如今新一代的年轻老师也会更有耐心的与小朋友们交流,及时注意到小朋友的情绪变化,我很期待他们与小朋友们建立起了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次的活动对我而言非常有意义,也十分珍贵。有着留守儿童经历的我十分渴望能真正帮助留守儿童,和他们稚嫩清澈的心灵交流碰撞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个人觉得留守儿童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他们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却早早地学会了独立,学会了体谅家长的不易,并且他们有同龄的玩伴,有家人的陪伴,有暖心的老师等等。小孩子是最纯粹无邪的,正如尼采所说“孩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形成”,他们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家庭、社会、政府来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任重而道远。(通讯员 李玉婷)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