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三下乡”的号召,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梦想启航”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于6月28日来到临汾市洪洞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根据教学能力与经验,志愿者们被划分到不同的年纪开展支教工作。在支教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图为孩子们在课下闲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靖然 摄
6月28日,我站在教室门口等待与孩子们见面时,在脑中设想过无数的情况:孩子们会不会不喜欢我?等一下做自我介绍时,忘词了怎么办?但当我走进教室,看到一张张纯真的脸庞以及那一双双懵懂而好奇的眼睛时,我就忽然忘记了紧张。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我。站在讲台上,我能够轻松自如地导入每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每一位志愿者都是怀着一腔热忱来到这里,渴望着用爱为孩子们搭起通向梦想的知识之桥。但光有热情还不够,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偏差也是我们需要应对的一个难题。许多在校期间写好的教案并不能适用于这里的孩子们。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孩子们内心最真切的想法,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够高效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目标。同孩子们相处也是一个用真心换得真心的过程。只有志愿者们用耐心和真诚浇灌,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地接纳我们。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作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志愿教师,除了知识,我们还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呢?有什么东西是能够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呢?慢慢地,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美好的品格。我想,这也是支教的最终意义所在。因为无论如何,支教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帮助孩子们培养出来的美好品格却是能够伴随他们一生的。我们要做的是将价值观教育与教学环节相融合,于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孩子们自信自强,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
支教于我而言,不仅是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我自己也从中收获了成长。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虽然我总是说我想带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反过来,孩子们又何尝不是让我走出了自己所在的一方小天地,不再坐井观天,而是去涉足更辽阔的世界。这种双向的成长便是支教活动赋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志愿者和孩子们不是帮助与被帮助,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互相从彼此的身上获得成长的养料,然后继续朝前奔去,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发光发热。
图为孩子们在课下玩五子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靖然 摄
时间是令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我还没有做好道别的准备,一个月就悄悄地过去了。在这里的每一刻都是如此的宝贵——被孩子们的作业本上五花八门的答案逗得啼笑皆非;跟孩子们从特色美食聊到人生理想;在下课后跟小朋友们下五子棋玩;一张张纯粹而质朴的·笑脸;一摞摞批不完的练习册;还有操场上的欢声笑语……能够参与到这些小孩们的成长中,我何其有幸啊!最后一天,最后一课,我压下心中的酸涩与不舍,同孩子们做了最后的告别。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孩子们,我们后会有期!(通讯员 王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