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山峰,丘陵,平原,皆是珍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想来这句诗对于农村来说也是一样的。无数的人走出大山摆脱了过去,也有无数农村因为无人回来发展而停在了过去。2022年8月1日,我作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瑶实践队的一员,来到了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中的蒙洞村进行走访调研。“为什么而下乡”的疑问纠缠了我整个车程,那进村时闻到的空气里飘来的禾秆与木柴燃烧的气息却熟悉得令我恐惧。因为,我就是无数个走出大山不愿再回去的其中之一。

  ·花有重开日 

  参加“三下乡”对于我来说实在是破天荒的,路途遥远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我需要克服多年的恐惧才是最大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我便彻底与农村断连,十年之前我对农村一直保留着“脏乱差”的印象;十年之后我也不认为中国农村变化能有多大。直到我跟随实践队踏进蒙洞村时才发现变化之大令人哗然。

  起初是从永和镇开车进蒙洞村,我看着窗外视野逐渐变得开阔,目光所致皆是稻田,这和我印象中的农村别无二致,心想“蒙洞村也不过如此”。但很快,我便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轿车一路进村并过了好些个弯却不显颠簸。这和我印象中十分晃荡的黄泥路截然不同,坚硬的水泥已经取代了黄泥,十年之间党和政府已经修建了方便村民出行的安心路,这也是一条外地来客的必经之路。而下车前我已做好迎接遍地砖瓦泥房的准备,下车之后觉得这准备不过是多此一举。进村后首先能看到的都是一些比较现代化的建筑,走深些才会见到老式砖房,即便如此也不会让人觉得村子有多破败,相反正因为这些砖房才在现代化中保留了蒙洞村的乡土味。

  抬头是日暮西沉,扬手是晚风吹拂,举步是干净村道,入目是涓涓流淌的溪流里正有小孩天真无邪地打闹。此情此景万分柔和,即使是我也愿意更深入的了解蒙洞村,“为什么而下乡”的问题在我心里隐隐有了答案。

 

  图为蒙洞村古门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星冻 摄

  破·人无再少年 

  村道上的灯光像一束倒悬的奶油色的郁金香,高高地将艺瑶实践队的队员们笼住,然后安静地继续发光。村道很新,路灯也很新,能将一个曾经贫困的山村转变成广东省第一批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并非一日之工。我想,那位带领全村人民脱贫的人身上想必也拥有令人敬佩的精神。

  第二天晌午的“壮乡大厨”,我们在这撞见了这村最长寿的老人前来讲述蒙洞故事。老人的普通话带着古音,县城来的小朋友听不明白,又在旁边站了一位“讲解员”来翻译他说的话。讲解员穿着打扮很平凡,但架不住她年轻蓬勃的生命力,站在小朋友堆里笑意盈盈的样子又显出她藏起的母爱光辉。

  而后,菜上饭桌,讲解员与我们共坐一席。她并不说自己的名字,仿佛在等我们发掘。菜过一旬,在交谈中我发现她对于蒙洞村的见解视角独特别具一格,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地问:“请问您就是蒙美芹吗”?她放下筷子点头:“是的,我就是蒙美芹”。我顿时有种不敢置信的心情,那位成为研究生后也毅然回到家乡带领全村人民致富的人就这样毫无架子地同大家描述她的经历。

  

  图为队员与蒙美芹同志在午饭间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星冻 摄

  出生在农村的蒙美芹,沐浴着山风长大。四周的大山阻隔她的视线,蒙洞的阳光使她的皮肤黝黑,但书本的知识让她的眼睛变得明亮。学习之外,她对村里的生活如数家珍,也细细回忆起她的父母亲出门前准备的腌瘦肉,放在锅里一蒸就熟。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烹饪方式从她的口中说出来让我切实感到了无边亲情与温暖。我忽然觉得,我是为了感受众生百相而下乡的。

  但总有人会想:考上研究生,可以在城市定居的蒙美芹还要回来带蒙洞村发展不是很傻吗?

  急·山重水复疑无路 

  会这样想不奇怪,重要的是为什么人会这么想。从我个人角度而言,与蒙美芹的爱屋及乌相反,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我对大山没有任何归属感,自然就不会想要为大山服务。从普世角度而言,“乡村振兴”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大家都能看到村子风光无限的样子,但背后的取舍只有少部分人清楚。

  同时,尽管乡村振兴只有四个字,但只有“乡村”是现成的,“怎么振”和“兴哪些”只能自己构想。放弃高薪的工作,从零开始做一件结局难料的事在大家看来自然是不合理的。并且,光有计划还不够,这个计划能否实施才是关键。经过接连几日的观察,我认为蒙洞村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并将优势资源最大化。因地处壮族瑶族自治县,与普通农村相比,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他们的优势资源;也因地处水源头且路况安全,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运输相较于位于深山又不近水源的农村便利了不少。

  综上所述,目前想要振兴自己的乡村需要: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发掘当地旅游资源,培养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专业的发展方向指导策划,能够实施计划和能够推广本村的人才,以及当地人民的理解配合。

  所以,尽管蒙美芹的行为在普世角度看并不合理,但正是因为这些打破循规蹈矩的不合理才会有无数新鲜血液流入乡村振兴战略。

  

  图为队员在鹰嘴桃园观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星冻 摄

  终·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山峰,平原和丘陵一样不朽”或许能够被称为平凡的蒙美芹在许多村民心中称的上伟大。仰望高山的峰顶纵然会鼓励自己向上走,但为什么在平地上爬坡就显得不如攀峰?

  这次和实践队一起来到连山蒙洞村实践调研让我恍然明白,长期以来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都是希望他们往外闯,从不会直接地期望他们能够往回走。可事实上如果没有人往回走,山还是那座原始山,村还是那条原始村。

  在这里,我想用抛转引玉的方式向各位大学生们提供几条关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第一,选择进入教育行业,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更多人才前往乡村才能有效规划利用资源,为乡村长线发展打好基础;第二,电商助农,近年来电商行业在爆发式增长后趋近于成熟,C2C的模式较B2C相比更适合目前散户居多的乡村,也有利于大学生进行点对点帮扶;第三,自媒体,从我个人例子不难看出目前仍有较大基数人口对于乡村存在误解,而通过网络宣传就是最好的办法,爆红的“李子柒”与“丁真”足以说明人们并不是不想来乡村旅游,而是并不知道哪里有值得旅游的乡村;第四,研学课程,像本次调研的蒙洞村就有十分优势的资源来支撑研学项目,但观察后发现该村研学课程设计并不成熟,就个人体感而言,国内研学课程尚在起步、摸索、学习阶段,以提高当地素质教育水平和拉动旅游业为目的,大学生们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帮扶村的资源来设计研学课程。

  另外,我关于乡村的印象有了更新,并对目前的乡村建设到什么程度才能匹配美丽一词也有了新的概念。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蒙洞村给我重新带来了对农村建设的信心,也非常庆幸我自己始终跟艺瑶实践队走到了最后。

  未来的我将会与家乡重新连接,盘活所有可利用资源,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到实处,并希望有更多大学生能够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通讯员 梁淑君)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