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闽宁镇正式成立,时至今日,闽宁镇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为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一个样板 。它倾注了闽宁两地各级领导的心血,是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2022年6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求取闽宁致富经,共绘西北能源梦”实践团来到了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感受这铭记于历史的乡村改革。
初次来到闽宁镇的我看到面前经济繁荣的景象不禁暗想这里之前真的“贫”吗?带着疑惑我跟随实践团队一起前往了福宁社区拜访了那里的刘书记。从刘书记口中,我方得知闽宁镇最开始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环境,我实在难以想象那个时候的居民们是如何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更无法想象这里是经过了怎样的努力才变成了如今的繁荣城镇。经过了解,扶贫车间在闽宁的数年发展中发挥着难以磨灭的作用,因此我决定探访一番这里的扶贫车间,从中寻找闽宁发展的秘密。
在这里我走进了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聆听工作人员的心声,了解他们数年间的生活变化。“巧媳妇”直播带货团队的“网红”马燕为我们介绍了电商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自己从庄稼地里的一名无盼头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从不敢说话到网络带货达人的亲身经历。车间里,枸杞、当归、菊花、八宝茶等一袋袋宁夏特色的农业产品整齐地摆设在货架上,一位位新型产业工人活跃在相关产业链上。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时代浪潮的迭起,看到了新技术、新产业带给社会的巨大冲击。“禾美”正是因为抓住了机会,跟上了时代,所以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余应多多了解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新技术、新产业,争当时代浪潮的弄潮儿而不是时代的淘汰者。
图为马燕向实践团成员讲解电商运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宇航 供图
在这里我走进了富贵兰扶贫车间,了解闽宁故事,探寻闽宁速度。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山海情主人公的原型人物王文娟女士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王女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了搬迁前后闽宁镇居民的生活变化,描绘闽宁镇发展。
如今,在闽宁镇的扶贫车间、电商直播区、设施温棚里,和王文娟一样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农村妇女,如今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与喜悦,她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用奋斗书写着春天的故事。正是因为有她们这样的员工,富贵兰走上了正轨,走出了精彩。她们“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可以拥有“不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拒绝普通的你终将不是那么普通。我认为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具有自信心,若是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何谈勇气的存在,更是何谈成功呢?当我们拥有自信心,可以勇敢的面对现实,踏出第一步,没有人会普通,都已踏上了成功的旅途。
在我看来,车间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工作环境和机会,这里的居民为车间注入了血液与灵魂,在二者的“共生”中,居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闽宁也因车间的运作获得了巨大的推力而快速发展了起来。
在这里,我走进了非遗扶贫工坊,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知识。工坊中我与刘亚明老师进行了交流,经过交流我了解到刘老师是受永宁县文化局的邀请来到闽宁镇原隆村进行工作的,她来到这里之后桃李满园,教授了这里的妇女编结钩织等技巧,在传承传统技巧的同时为他们带来一定的收入来源,以此改善该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交流的同时她带我们看了“手鞠球”“社火脸谱”等非遗物品,为我们介绍非遗文化知识。途中刘老师还带领我们一起做剪纸,感受非遗魅力,在这里我首次得知“中国结”的真名叫做盘长,且了解了什么时候不能送他人盘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随刘亚明老师学习剪纸并学习非遗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润邦 供图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全面推进,以刘亚明老师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勇担时代责任,将功勋章写在千家万户。我们青年一代也应顺应时代浪潮,从老一辈的手中接过“非遗文化”的接力棒,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担起责任。
乡村振兴,不仅要聚乡村发展之力,还要铸乡村振兴之魂。我想,在这片“金沙滩”上,青年一代也将延续着老一辈的精神,在老一辈打下“江山”的基础上带着国家的期望与支持,“凝聚”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向着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迈出脚步,打造更好的闽宁,使之变成真正的“塞上江南”。(通讯员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