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体悟红色精神,追溯红色记忆、学习红色文化,2023年7月28日,河北传媒学院“青春河传”社会实践队深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切身领悟红色传承,用镜头传递红色记忆。
太行蜿蜒,山雾笼罩,革命老区邯郸市涉县到处绿意绵绵,他们在微风中摇曳,发出轻轻的哗哗声,使这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小镇,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我们驱车前往在八十多年前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一二九师战斗生活近6年的邯郸市涉县赤岸村,当我们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将军大道上,红色印记便接连映入眼帘:涉县独有的“129”数字造型路灯、巍峨的“将门”以及那全长4200米的大型红色主题雕塑墙,都向我们展现了涉县浓厚的红色文化。看着红色建筑,感受红色文化,在行车七八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所在地——赤岸村。
图为青春河传社会实践队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炳菲 摄
沿着青石小路,我们来到了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在这个简朴小院里,有两颗古树树高丈余,枝繁叶茂,花香四溢,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两棵树是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亲手栽种的,树旁,“丁香花伴紫荆开,刘邓首长亲手栽;无边炮火硝烟里,太行春色早安排。”的律诗,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艰难沧桑的岁月。这两棵树见证了难忘的峥嵘岁月,更见证了军民鱼水般的深情厚谊。随后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刘伯承、邓小平曾居住生活的地方,一进门,幕入眼帘的便是那简陋的小屋与简单的陈设、泛黄的衣物、黑白的照片,那些满载着岁月印记的物品定格了那段艰苦岁月,也记录着那些忠于革命、一心为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精神情怀。
在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的过程中,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革命年代。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为了民族解放而无私牺牲的情怀,体会到了他们为了国家富强而创造的奇迹。每当我看到革命先烈们的雕像,心中那份无比崇敬的情感油然而生,这些富有红色精神的建筑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更为详细的历史,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我们团队一行人在参观完一二九师的相关红色建筑后,便先后与李志章、王秋堂、李文廷三位老兵的家属取得联系并进行拜访探望。在拜访老兵之前,我对革命老兵的印象和了解仍停留在课本、电影和纪录片,当我亲眼见到他们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目光坚定。
近百岁高龄的李志章老人在看到我们一行人后,即使行动不便但仍然连忙起身迎接。在采访准备阶段,老人激动地将珍藏的荣誉奖章逐一取出,小心翼翼地戴在了脖子上,老人饱满的精神状态,在看到我后,便连忙问我“小姑娘,多大了”“18岁”“18岁我就开始打仗了,当时还吃不饱,睡觉都不敢脱衣服”,在与老人的交流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老兵英勇的奋斗、奉献精神。
抗战老兵王秋堂,曾在战争中腿部中弹,经手术后仍留下了些许残留的子弹碎片,近年来身体抱恙,躺在床上,他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为国家的独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图为抗美援朝老兵李文廷行军礼向实践队员们问好。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子正 摄
在马步村,我们与李文廷老人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老人尽管已近百岁,但身体硬朗,在疫情时期仍坚持在村口进行值班,他说,他是一名共产党,理应为人民服务。在采访过程中,他身上那一袭军装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他用坚定而坚韧的语气讲述着当年的战斗经历,那种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让我敬佩不已。老兵的话语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感受到了国家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和那一代人的英勇奋斗。
时代的华章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承载着一个又一个瞬息万变的历史片段。而在这华章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那一抹红色的星光。它象征着英勇奋斗,无私奉献,是一代代老革命先烈传承的红色血脉。今天,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慨,传承红色血脉,续写时代征程梦。(通讯员 李硕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