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在河北曲周,听到他们的答案

  为了探寻科技小院推动乡村振兴的密码,感悟小院师生“自找苦吃”的精神,2023年7月4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走乡村·访小院”实践团河北邯郸组来到了科技小院的发源地——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

  在出发之前,即使我已经查阅了很多文献和新闻报道,可对于这个‘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小院还是有很多疑惑。小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小院的生活又是有些什么内容呢?它真的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吗?……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来到曲周后,我有幸跟随队伍亲身实地参观了曲周试验站、白寨科技小院和王庄科技小院,面对面访谈了曲周县农业农村局李副局长、第四疃镇李书记和曲周试验站外联部田主任。

  在走访的脚印中,在详细的讲解中,在访谈的话语中,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中,回信中的科技小院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困扰在我心中的疑惑也找到了答案。

  它说,这是乡村振兴的“试验田”。走进王庄科技小院,展板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小院自主研发的农产品,其中有个叫做“ 华心田 ”的蜂蜜。我好奇的问道这个品牌名字的由来,佳如解答说“这是我们师兄创立的品牌,他叫做张书华,所以蜂蜜的品牌起了这个名字”。这一瞬间,我的眼前就好像浮现出这位师兄申请蜂蜜专利时的喜悦画面,就好像感受到他在小院里工作得到开花结果的激动与自豪。走进小院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墙上一排排形状各异的标本,佳如介绍到,“这是为了给农民科普防病虫害知识做的标本”。这些制作的标本、测土配方产生的肥料、自主研发的蜂蜜,无一不都在展示着这群青年身上的铿锵力量和坚定信念,诉说着小院师生在这里“解民生、治学问”的奉献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观察王庄科技小院中展示的标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建琪 供图

  她说,他们是田间地头的“坚守者”。在我和王庄科技小院的冯佳如同学、白寨科技小院的刘佳琦同学交流访谈的过程中,我问他们“在小院生活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们说“有点累”,在向村民敞开大门的小院中生活,必须要做好多重身份的转变;她们说“充实”,因为在田地里实打实的服务农民,真正体悟到了小院精神的内涵;她们也说“期待”,对未来一年半的小院生活满怀憧憬,能在下地实验中不断磨练自己。

  这样直接的交流,让我内心深受触动。作为我们的同龄人,他们就如同“变形金刚”一般,不仅要面对科研实验,更是有社会服务、科普宣讲、宣传接待等任务。他们会化身“理论小讲师”,通过“二十大精神村村讲”把理论送到寻常百姓家,送到村子的田间地头;在六一儿童节、暑假等时间,他们会化身“一对一小老师”,走进小学科普农学知识,走进农户家辅导作业;在小麦玉米种植关键时期,他们会化身“科普小助手”,为小麦渡过灌浆期、夏收播种保驾护航……

  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里、在小院办公室,在助农成果里,我们听到了他们的答案。他们说科技小院是乡村振兴的“试验田”,他们要做好科技助农的“先锋队”,成为田间地头的“坚守者”。

  我们在翻滚的麦浪中,看到那些坚定不移走进走入田野“自找苦吃”的研究生,在和我们一样的年纪里,他们头顶天空,脚踩泥土,在田间地头打开新天地,而南京大学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也是在时刻勉励我们,到乡间小路看一看、在田间地里干一干,把脚印留在祖国大地上。这于我而言就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讲好这发生在广袤土地上的奋进故事。(通讯员 尹紫琦)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