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针线作笔绘人间,所期力记生民福

  为了深入了解传统刺绣的传承现状以及群众对传统刺绣的了解情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工作贡献青春力量,7月6日至26日,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冷板凳上绣星空”实践团队分别前往南京博物院和成都蜀绣织绣博物馆,开展绣品鉴赏、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一系列活动。

图为传统手工艺人在操作织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伊欣 供图

  曾几何时,刺绣与绣品于我们而言,只是束于高阁的一门技艺,是一件件精美华丽的艺术品,当时对望第一眼的惊艳,也不过是庸碌生活里的一圈涟漪,转眼便忘却脑后。此次社会实践,我们突发奇想,想要借助这次实践探寻刺绣的现状与这一针一线背后更多的故事,于是才在实践后有了现在的感悟和收获。

  实践开始,我们先是研赏了馆藏的织物绣品以及织造绣底质料的织机,根据馆内资料与科普详细了解刺绣的创作过程与生活背景,以窥探一丝刺绣背后的历史。如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所言,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我们想要了解刺绣,就必须深入实际,研究它是在怎样的过程中诞生和发展的。

  “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刺绣起源悠久,在古代社会,如同纹身纹面,人民用刺绣纹样来装饰衣物,大量运用了鸟兽花草这些动植物 ,浪漫地将人的生活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加以想象,间以画工,绣画并用,将人们的美好幻想和对幸福生活的见闻用刺绣的形式留存下来,并不断创新,精进技艺与材料,随时代发展形成不同的风格。唐代之前的绣物,多是为了实用以及装饰,而从宋代起始,绣品也向书画文玩方面拓展,“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从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中的记载,我们可以一窥宋绣的风采;元代仍遗宋风,但较之略逊不如宋绣精工;明代刺绣名媛辈出,有顾绣传世闻名;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最著名的便是江南织造,地方绣如现在的四大名绣,也是在清朝发展壮大的。

  刺绣的背后是历史生活的缩影,我们可以从刺绣的发展过程中看到,刺绣的诞生和发展,是人民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记录的心理而催生出的一门生活的艺术。人们渴望生活丰富多彩,以刺绣装点衣物;人们生产资料进步,相应地精进刺绣技艺;人们生活富足,便不满足于实用与装饰,而以书画添彩。手织风华,粲然若写,人们正是在刺绣的一针一线中享受生活,记录生活。 

图为绣有风物的刺绣艺术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紫怡 供图

  而在现代,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也有了其他记录生活的载具,因此才导致了刺绣技艺传承困难,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况出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在城市里,无数人走在工作和学习的道路上,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看到世界各处的风景与时事,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便显得格外宝贵,人们可以借此暂时抽离原本固定的生活圈子,用科技产品记录不断移动时在路上看到的风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固定地点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慢节奏的刺绣创作便显得成本太高。而在节奏相对较慢的农村,农民又有农业生产的工作,进行刺绣学习与制作也并不现实,刺绣两方无依,便出现了刺绣如今的尴尬现状。

  但在实践后续的采访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在不同年龄段的很多百姓其实都对刺绣抱有兴趣,并且对刺绣有着一定的了解,刺绣所代表的慢节奏下的安宁平和的生活,何尝不是现在人们所渴望的?升学、工作、贷款、养老、家庭……人们要考虑的太多,全身心投入刺绣将其作为事业的门槛和成本又太高,刺绣传承难何尝不是人们被时代推搡前行下的无奈之举?

  刺绣延至今日,一路上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在当代,刺绣也仍然在进步与发展,除了技艺的进步,题材上还与西方文化交融,引用西方素描、油画等表现方法,创新出新颖的刺绣作品。按唯物辩证的观点,事物是发展的、相对的(矛盾的),事物因其合理性而存在。但事物总有不合理性,事物的发展其存在就是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转换的过程,刺绣的传承问题本质上也是其在当代背景下的不合理性导致的,因此要想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国家和传承人从大方向入手调整,将刺绣转为更符合时代的合理事物,才可将刺绣更好地传承下去。(通讯员 盛宇航 )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