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红都神韵,千年诗画瑞金。”瑞金,一座坐落于江西省东部的小城,享有着“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等美誉。历史在这里回响,伟业在这里起航。为探寻红色足迹,6月30日,我跟随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在这里开启了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
在叶坪镇朱坊村,这座村庄里干部与村民们上下一心的真挚情谊让我倍受感染。在这里,无论是村干部、老党员,或是普通村民,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都是对朱坊红色文化的自豪,都是对朱坊未来建设的热忱,都是对朱坊这片厚土的热爱。
“我们朱坊深受当年红军的影响,在抗击疫情的时候是当地做得最好的!家家户户都特别自觉!”这是朱坊村妇女主席肖秀英对我们说的。听完她的话我思绪万千,我想,在眼前这座村庄里,尽管如今常住人口多为传统视野里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老幼妇孺,但自觉拥护党的政策却早已成为了祖祖辈辈们心中的一个标杆。他们或许未曾拥有令人艳羡的学历、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有的不曾走出这座村庄,但纵使韶光易逝,红军将士的步伐也渐渐远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足迹在这里却从未淡化,红色精神永远镌刻在了每一个朱坊人的眉宇和心田。
在瑞金市八一小学,小朋友们天真懵懂却诚挚热烈的爱国之情使我深受治愈。孩童时期的悲喜最是纯粹,在八一小学的这一天,孩子们肆意绽放的笑颜、充满童真的话语、不怕出错的勇气,有如一涌甘泉淌过我的心房。话剧课上一幕幕稍许稚嫩的表演、体育课上一个个活泼跃动的身影、演唱红色歌曲时一只只挥舞着红旗的小手,他们或许还不太理解什么是红色文化,却在无形中对它作出了极具童真的诠释。也正是在这里,这样一座“红色城”里,在实践团成员们一堂堂课的辛苦付出与孩子们一次次的认真反馈里,我突然懂得了雅斯贝尔斯口中“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之所云,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代其序。然任凭世事更迭,中华儿女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却从未中止,每一代人都怀抱着相似的家国情怀,我想这便是我们祖国得以日渐昌盛的精神基因。
图为实践团在瑞金市八一小学开展话剧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安仲玉 摄
在红色旧址,一砖一瓦镌刻的烽火记忆、一件一物见证的革命历程令我景仰万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一座座肃穆庄严的雕塑,一本本泛黄褪色的书册,一杆杆锈迹斑斑的军枪,描绘着无数先辈舍生取义的血红历史,蕴含着数不胜数的红色基因宝藏。历史的江河奔腾不息,在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历经百转千回,始终无法被冲淡的,是凝聚的精神、沉淀的价值;那些始终激励人们前进的,是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重回长征起点,访一次红旧址、听一堂红军史、观一场红色展、饮一口红井水、唱一首苏区歌……寻觅着昔日红军在此留下的点滴记忆,我不禁感慨,人人皆是肉体凡胎,信仰的力量却足以教会人们无畏。
图为实践团参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曦阳 摄
对我来说,本次实践经历弥足珍贵,在朱坊村基层党员干部奔波劳碌的身影里,我看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基层建设中的深情诠释;在二苏大旧址卖力挥舞着中国工农红军旗帜的老爷爷坚定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老一辈作为历史亲证者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信仰;在红井旧址沙洲坝人民对后世“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殷殷嘱托里,我看到了党和人民休戚与共的“鱼水关系”……世人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透过书册窥见的历史虽也磅礴但终归死板,远远不及亲眼所见来得真切、震撼,我从未如此深切地领悟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深深根植于人民当中,我们党才能淬火成刚,才能让百年前那艇驶入惊涛的小小红船化作如今驶出骇浪的巍巍巨轮。
几日的实践纵然辛苦,但绝非徒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感动,更重要的是作为青年日渐清晰的责任意识。青年强,则国强。时代的交接棒既传至吾辈手中,吾辈当自立自强,守护好祖辈用血泪搏下的万里河山。(通讯员 卢睿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