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小米粉成大产业,老柳州创新辉煌

  为深入探求地方特色企业与当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月11日-15日,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考察螺蛳粉实践团队远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柳州螺蛳粉产业成功的经验总结能否运用到其他地区,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力量。

  广西柳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光秀丽,连绵的山脉与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柳州只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实则不然,柳州螺蛳粉的成功彻底打响了柳州的名气,让柳州从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变为一个融产发展的新兴城市。回顾五天的调研之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螺蛳粉的“前世今生”。

  在来柳州之前,我时常感到困惑:火遍全国各地的螺蛳粉究竟是为什么、怎么样在柳州诞生的呢?全国有这么多特色小吃,为什么螺蛳粉脱颖而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参观螺蛳粉博物馆的过程中,我跟随队长,阅读墙壁上的文献图片,聆听讲解员的细心解说。万年螺、千年粉、谷埠街,分别对应着天时地利人和,这才有了螺蛳粉的应运而生。而柳州工业城市的身份恰恰助力了螺蛳粉实现流水线生产,大大提高了螺蛳粉的生产效率。在讲解员口中,我得知近些年来螺蛳粉产业蒸蒸日上,并没有被疫情阻挡了发展的脚步。现如今,柳州已实现预包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近20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品销售收入超400亿元。柳州螺蛳粉销往世界各地,让全世界人民记住柳州味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参观螺蛳粉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宁 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螺蛳粉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其生产原料的充分供给。团队追根溯源,实地走访螺蛳粉配料葱花、豆角的原产地。我跟随队伍来到了位于柳江区的黄岭村。在村书记的准许下,我和三名队员来到了村里种植葱花的农田边。深入田地,我才发现摘葱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田埂坎坷难行,头顶骄阳似火,没多久我们几人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我不禁心里对农民劳动充满了敬意:试想在这样炎热的环境下,躬身在田地里劳作,是怎样的辛勤与劳累。一碗小小的螺蛳粉,其中蕴含的能量可不小。“螺蛳粉里浸螺汤,一碗未尽饱肚囊。意味难语抚柔肠,不尽更添一碗香。”辣爽鲜酸烫的小吃背后,却寄托着一个个柳州人的心血付出。或许也正因如此,这碗小小的米粉,承载着客居在外的柳州人的乡愁。它已经不再只是个简单的小吃,而是升华成一种炽热的情感,一种鲜明的符号。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考察黄岭村葱花的种植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宁 摄

  事实上,柳州螺蛳粉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功。在这五天的走访调研,我见到了精明强干的企业家,认真负责的政府人员,口齿伶俐的带货主播,脚踏实地的制作工人……虽然他们身份不同,职责不同,但是从柳州螺蛳粉生产链上来看,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由此可见,螺蛳粉在柳州的成功不仅有着天时、地利,更应归功于柳州人民的劳动和智慧。

图为中螺总经理为团队成员讲解螺蛳粉的品牌特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宁 摄

  这趟“三下乡”之旅让团队成员们都很有感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大学的保护,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接受社会实践的哺育,将课本所学与实地所察融会贯通,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次柳州之行便在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上给予了我们新的思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把柳州螺蛳粉产业成功的经验总结运用到其他地区,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承担应有的责任。(通讯员 李俊杰 陈昱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