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北辰实践队调研组前往一家低保户进行调研。
沿着国道西行,路上的大货车呼啸而过,我们调研组三人交谈着,不知下一户调研对象是哪般光景。
我们的脚步丈量着乡土的厚度,我的心思却飘向远方,两个星期前我还安坐在宿舍的电脑椅上,去年的今天我早已在家中歇息,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佛山藉的大学生来到一千多公里外的他乡,在土路上留下他的汗水呢?
来到广东省化州市南盛街道龙窖窝村,红砖屋、小别墅错落分布,一条水泥路贯穿其中,由于每家每户都没有贴门牌号,我们只能一边询问村民一边向户主打电话,麻烦他来接应我们。
不多时,一位瘦瘦的、穿着灰色背心、约摸六七十岁的大爷一手握着手机,一边向我们招手。他并未多说话,快步地带着我们到他们房子面前,我抬头细看,是很大一间双层红砖房,外部样式略为新颖,却没多少装饰。他领我们进屋,屋内宽阔,却没有什么家私,显得空荡荡的。等大家都坐下后,我挺直了一下腰,“我们是国家资助政策调研团队,今天到你家是来调研你们家的家庭基本情况和学生资助政策申请情况”。
正是三下乡活动,才让我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两周的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十三条自然村十八家低保户,亲自用自己的双眼去认识只在文件上出现的概念。我们从一开始面对哭诉的无所适从,再到专业详尽地进行询问,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沟通能力也一点点的进步,通过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与他们一声声真切的言语,低保户的世界逐渐向我们展开。
我们向大爷问家里的经济情况,大爷的收入分为三个部分,以六月份为例,一个是低保的979元,一个是他称之为老人钱的社保190元,还有一个是民办教师补助250元,“教师补助?”“别看我现在这样子,七一年到七五年我在谢村小学当四年级老师呢”。
图为户主展示手机里面的账单给北辰实践队成员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嘉琳 摄
我看着大爷,五十年前的大爷风华正茂,那时的谢村小学又是怎样的呢?会有现在的大水泥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和全茂名最漂亮的书屋吗?我们北辰实践队正是以谢村小学为基地,教小孩子音乐美术,整理调研资料,从这里出发,把新希望的种子撒在广阔的乡土上。乡土,就是一循环发展的整体,当一代代教师从谢村小学退休,归根于谢村乡土,新的大学生志愿者又一批批来到谢村小学,以机缘巧合的方式见识到乡土的循环,而谢村小学本身象征着教育的希望,以自身的发展引导着谢村一步步成为现代化新农村。
民办教师补助、低保与社保合计的1400多元是他的全部收入,而他两个孙子在高中读书,一个人一年伙食费加学费要9000块钱,把他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填不上。幸好,在村委会的宣传下,户主知道了学生资助政策,村委会派人到民政厅在办理低保的时候一同申请了学生资助。每个孩子获得资助每年2000元,另外还有每个月400元的伙食补助金。户主拉着我的手说,真是多谢了政府。
听着他感谢的话语,我也颇有感触。其实,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国家让治下的人民安居乐业是理所应当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大爷本身的努力,怎能辛苦拉扯大两个孙子,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呢?倘若没有在特殊时期坚持当老师,他又怎能拿到教师补助呢?人民的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调查完所有情况,我们最后拍了一张合照,送了慰问的米和油,就和他挥手告别了。或许,这次入户调研对他来说只是少有的嗑唠机会,对我们来说也只是一户的资料,但乡村振兴的成果,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展现出来的吧。(通讯员 吴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