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承一簇窑火,守一颗匠心

  2023年7月10日至7月17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文生旅,以旅兴文”景德镇发展成就观察团在景德镇开展社会实践。

  翻阅书本,“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景德镇让我心驰神往。元青花、清粉彩,件件精美瓷器,哪一个不是声名远扬?“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声声赞誉,哪一项不让人称奇道绝?纯净温润的瓷器是我心中所爱,而清幽古朴的景德镇更成了我心中一直追寻的诗与远方。这次有幸与团队一起到景德镇开展社会实践,我在探寻古法中感受陶瓷文化,在采访调研中感悟匠人精神,用双手撩开“景瓷”神秘的面纱,用心体会千年文脉生生不息的活力。

  择一事业尽终身,不为繁华易匠心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我与和煦的微风撞个满怀,任它携着我到了古窑民俗博览区。在古窑,我有幸见到了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每道工序前都有一位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陶瓷艺术的精妙绝伦。拉坯师傅赋予看似无形的陶土以生命,画师匠人在瓷杯上晕染出浓淡深浅,雕刻师傅使瓷器凹凸有致、栩栩如生。

  我站在拉坯师傅身旁,看得入了迷,看那柔软无形的瓷泥是怎样在老师傅手下化为有形别致的瓷器胎体,感受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老师傅见状,扭头看我:“小姑娘,你想来试试吗,我教你呀!”老师傅和蔼的面容下,一双眼睛是那般明亮,在这快节奏的功利社会,我很少见到了。我在师傅身边蹲下,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把瓷泥拍在转盘的中心点。师傅说:“转动圆盘,从中心开口,通过双手挤压将泥巴自下而上拔高。”可一向“听话”的瓷泥,在我手上变成了一个调皮的“孩子”,或瘫软,或变形,总是不成器。我承认,一丝焦躁从心中升起,我不由得产生了挫败感。可师傅在一旁仍是和蔼耐心地指导,给我传授要领。师傅的话语如一缕春风,携走了我内心烦闷。我同时也更深刻地明晰,师傅与瓷打交道数十年,不知道有多少时日,苦恼于不得要领。不知失败多少次后,我成功拉出了几个杯子器型,可相较于老师傅无论直径、高度都几乎不差分毫的素坯,我的成品却是厚薄不均,大小不一了。我想,匠人是孤独的。他们可能三年五载鲜有成就,只有耐得住寂寞,日复一日勤加练习,才能精准无误。

  制瓷工序72道,道道承载着千年瓷都薪火相传的陶瓷文化;陶瓷作品独具特色,件件展现着手艺人的巧思与匠心。简单的拉坯体验却让我明白,使泥成器,更要使人成器。“重复一件事情,使之精益求精,但永无止境”, 我们要用耐心与毅力,恒久坚持。而这,也是老一辈匠人们择一事尽终身的匠心。

  在古窑,我和队友采访了陶瓷雕塑技艺高级传承人钱清华,钱老师18岁迈进陶瓷行业,至今已38年,因为热爱,他用半生在陶瓷领域积极探索,并将继续顽强坚守。当问及手艺传承现状,钱老师只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心都太浮躁了,很难静下心来习得一门手艺”。同样的问题,我在御窑厂,在雕塑瓷厂都问过老一辈的手艺人,他们“板凳一坐十年冷”,却也感叹在快节奏的当下,能够慢下来、静下来刻苦钻研的年轻人太少了。《了不起的匠人》中写道:“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刚体验过拉坯的我,或许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爱好者来拜师学艺又选择放弃这门手艺,可短短半小时与瓷泥的“对话”,我仿佛透过细腻的陶土,触摸到了厚重的陶瓷文化。我也始终不能忘怀老一辈手艺人们谈及瓷器的由衷喜爱。

  匠人们在漫长岁月中传承传统手艺与悠久文化,用满腔热忱浇筑出最厚重的陶瓷底蕴。匠人们选择了陶瓷并用一生来诠释,也是真心希望终有一天,年轻一代能褪去浮躁,真正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研习与传承千年陶瓷文化,让千年窑火延续不灭吧。

图为观察团成员在古窑采访钱清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段雨嫣 供图

  守艺不守旧,创新更创艺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对景德镇的映象尚还停留于“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繁荣盛况,可对老一辈手艺人的采访,让我思考瓷都千年陶瓷技艺的归途与未来。难道千年景瓷,真的会因后人难继,而隐没于历史长河中吗?就如出土的碎瓷片一般,空有温润釉色,却失了形貌。幸而,接下来几天的采访调研,逐渐拨开了笼罩我心灵的迷雾,只见阳光洒落,星河长明。

  我和团队成员一起采访了“锔瓷”非遗传承人徐文华。徐文华先生虽然是90后,但已有十余年锔瓷经验。30岁的徐文华凭借精绝的技艺在修复业大为人知,他与妻子还致力于让大家都能感受到锔瓷手艺在新时代绽放的魅力。于是从今年4月初开始,徐文华在工作室内开设了锔瓷手艺的相关培训课程和体验项目。我不知道出生于银匠世家,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下成长的徐文华先生,与妻子做下向外传承锔瓷手艺的决定,有多么不容易?

  “老一辈一开始肯定不接受,这世代相传的手艺怎么能轻易外传?18年那会儿也因此与家中关系闹得比较僵。”几句轻描淡写,概括了一路走来的艰辛,于吾心处,炸起一片惊雷。我只知道,当向我们谈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向他们了解并学习锔瓷技艺时,他们眼中的光芒与难掩的激动。徐文华与妻子的一片热忱,使我深深触动。如果说家族“继承”的技艺,是深藏于暗室的一笔财富,先生二人不顾一切要打开一扇窗,使其成为显于世间的瑰宝。万物万事,大抵如此。“守艺不守旧,创新更创艺”,需要明了事理的洞察,更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只有文化摆脱了所谓条条框框的限制,才会不绝如缕,薪火相传。这是我在徐文华先生处,得到的收获。

图为观察团成员采访徐文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段雨嫣 供图

  后生皆可畏,青年亦有为 

  除了年轻一辈的杰出手艺人,青年一代正在用专注和热爱积蓄经验,用双手感悟匠心。我们一行人来到老厂,从街口走到巷尾,一间店面,一个个埋头创作的身影,不少是年轻人。看见一位哥哥正在陶瓷绘画,我们上前采访。哥哥说,他才从陶瓷大学毕业不久,对陶瓷也颇有兴趣,在老厂租下一间店面,就当做自己的工作室了。我环视四周,一间毛坯房、一张工作桌、一把电风扇,无惧夏季的高温,他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支撑起自己的陶瓷梦想。即使只有最简单的工具与最普通的环境,哥哥专心致志落下画笔的每一刻,都是在为日后辉煌的铸就创造条件。坚持,不过是热爱而已,而纯粹持久的热爱,又最是难得。我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亦是如此,要在钻研奋进中,找到长久坚持的精神支柱。哥哥说,他每天在此创作,只身一人,但和陶瓷的对话使他能忍受日复一日的孤寂。谈及未来,哥哥话语轻快,神色飞舞,像是在将珍宝一件件在我们面前展示。一时我好想将这一切,向老一辈的匠人们娓娓道来,让他们看看,其实后生可畏、青年有为。

图为观察团成员在老厂观摩青年手艺人陶瓷绘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段雨嫣 供图

  纵观历史长河,举目未来之路,又看现及之况。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根”与“魂”。老一辈匠人们“以万千锤铸一器,以匠心铸造经典”;青年一代也有人耐住寂寞,扛起责任,正扬帆奋起在路上。此次调研,我捡起了一块名为“记忆”的碎瓷片,我收集到了好多故事与感悟,也想将每一份感动都讲述给更多人听。我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捡拾起块块名为“传承”的碎瓷片,用心将其拼凑完整,以再现千年陶瓷文化辉煌。

  今日之青年当怀有自信,接过续燃文化火种之使命,传承好瓷都千年技艺、坚守住瓷都千年匠心。我的景德镇之行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千年陶瓷文化生生不息。且看一簇窑火相承,一颗匠心坚守。(通讯员 刘雨晴)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