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巧手扎锦绣,蓝靛染春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作习惯的技艺正在一步步失传,而白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扎染技艺在这样的现状下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保护、发展、传承白族扎染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来自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大学、佳木斯大学5所高校的25名大学生组成了“拾遗”云岭青年非遗保护社会实践团,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于2023年7月19日至2023年7月25日来到云南大理的扎染文化传承地——周城开展实践调研,在此期间对扎染这一非遗技艺有了充分的了解。

  扎染对于白族人来说一直都是作为贸易商品而存在,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非遗产业受到的重视,如今大理周城大街小巷的铺面开满了扎染店。缝扎、浸染、漂、凉、晒,一道道工序,一份份勤劳,创造出“不用针线的刺绣,不经纺织的彩棉”,一针针缝扎,一缸缸浸染显示出白族子民精湛的技艺和优秀品格,它将世界一切美好融入到扎染的图案里,记载着扎染发展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和回味。有着扎染技艺的物品几乎存在于每一户白族家庭中,且如今来大理旅游的人们也愿意带走这一标志性的商品。

  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我们了解到了璞真扎染博物馆坐落于苍山云弄峰麓,洱海之滨,是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博物馆由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精品展示”、“繁花似锦”、“扎染体验馆”等构成基本陈列。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照壁的介绍,讲解的老师说照壁在白族家庭中是位于东面的一面墙,有阻挡洱海海风,阻挡邪气的作用,照壁外面的题字暗示着主人家的姓氏,里面的题字则暗示着主人家的职业。同时,照壁主题为白色的原因是为了,可以在下午时反射日光,使为于西面的堂屋更加敞亮。

图为博物馆内写有“艺林藏秀”的白族特色照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婷 供图

  在璞真扎染博物馆内有一块一百多平米的“扎染体验区”,灰色水泥地上摆放了许多张矮矮的方木桌,每六张桌子之间就用悬挂着的扎染工艺品隔出来一个区,桌布皆是蓝白扎染,每张木桌四周各有一张长条木凳。这里专供游客来体验扎染的扎花工艺。“金花”手把手教学扎花,成品供游客带走,一份体验的收费是80至150元不等,依据各扎染物品而定,参与者大多是亲子或情侣。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扎染的体验区之中存在着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并且对于扎染这门技艺都熟稔于心,满头的花发是岁月的见证,而微弯的脊背是经验的积淀。与她们闲谈的言语之间显露的皆是老奶奶对于自己掌握扎染这门技艺的自豪。

图为璞真扎染博物馆内设的扎染体验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婷 供图

  在博物馆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人员还找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老师。与她聊天的过程中,她笑着为我们介绍道:“扎染是大理白族艺术的瑰宝,它起源干汉代,是民间古老的手工艺,我们白族妇女尤为擅长的技艺,‘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现象在白族人民之间广泛存在着……”她告诉我们,扎染作为一种非遗技艺的同时还接解决了当地众多的民生问题。例如为了帮助当地的残疾人,他们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教残疾人扎染技艺。后来当实践团成员提及到收弟子的话题时,段银开老师收起脸上的笑容,一脸认真的告诉我们她只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扎染技艺传给真正热爱扎染的人,不愿意让扎染技艺沦为谋取商业价值的手段,看着段银开老师严肃的脸庞以及指尖上被染料染上的那一抹蓝色,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为了更好的感受扎染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我们实践小组成员决定亲自体验扎染。从选布开始,一步步地扎花,再泡水、浸染、清洗、晾晒,整个过程对于初次接触扎染的我们颇具难度,尤其在扎花这一环节,大脑和双手总是无法协调,扎漏布料的情况频频发生,在手工艺人的悉心帮助下,布料经历了由洁白无瑕到晕染出一块块蓝白相间精美的图案的漫长过程,而我在这个过程之中感受最大的是手工艺人们独有的智慧。每一个步骤在我心中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也很难想象一块块洁白的布在经历了一道道工序之后变换成绚丽多彩的图案。我轻轻地把作品展平,细细地端详着,每一块图案都不一样,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留下的白色图样周围是单一的靛蓝色、但整体呈现的是漂浮在蔚蓝色天空中的一个个“小精灵”,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我十分兴奋,如获至宝,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我也再一次深深地领悟到非遗技艺别具一格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手工制作的扎染成品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苏蕊 供图

  “巧手扎锦绣,蓝靛染春秋”。实践调研的过程很快就结束了,但我心中的想法却源源不断的产生。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名片,是一门独具魅力的非遗技艺,曾是白族人民聚居地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手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门古老的技艺逐渐被人忽略,随时会面临失传的境地。而乡村振兴与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广大青年传承人更是作为其中坚力量,理应为非遗发展之路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钱婷)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