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长河,乡村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精神寄托,而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2023年7月16日,我有幸参加暑假“三下乡”活动,亲身感受乡村的变化和发展。在活动开展之前,我的内心是激动又紧张的,我们是将乡村振兴的理念传播给大家,同时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发展历程,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对此我很激动;伴随而来的紧张是因为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对没有经验的我来说,还是会害怕出现差错。带着这复杂的情绪,我仍选择勇敢的迈出一步,踏上了我的“三下乡”之行。
瓦舍人家:隐匿在岁月长河的记忆
刚来到这个地方,我就被掩藏在农作物和树木背后的场景深深吸引,古老的瓦房林立在小溪边,河水轻轻流淌,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故事。每一幢瓦房都显得古朴而温婉,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一位老妇人在溪边筛选着红花椒,那宛如画册中定格的一幕,勾勒出我对静谧生活的美好幻想。向另一侧望去,禾苗青绿,玉米高挺,果树被半个拇指长的蜜蜂们围着转,天空的云如同宫崎骏的动画场景,一团团,在天空中自由漂浮、在蓝天的映衬下白得分明,将这片乡村装点得分外明媚。这是我初到邛崃市火井村镇时所看到的的模样。
图为实践团队在邛崃市高何镇走访村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怡欣 供图
这里的人们热情淳朴,物价的低廉和人们的满足让乡村生活显得平淡而宁静,闲得空时,邻里亲戚们聚在一起,唠唠家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这份亲切与温情,和大城市的繁忙喧嚣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散发着原汁原味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祥和的世界,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抚平内心的喧嚣,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故园新颜:守望中推动小镇的发展
近些年来,古镇的数量暴涨,游客对游览古镇抱有极大的热情,体验当地的文化风俗、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欣赏独具风格的自然景观,这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今,许多古镇从以实用的形态转变为以文化和艺术的姿态,去让人们喜爱。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特色小镇成了商业化的复刻,千篇一律,留有历史烙印的青瓦土墙外敷上了厚厚的水泥,或是推倒为废墟,让崭新的“古楼”林立。
火井镇仍是一块璞玉。目前来看,这里不能支持古镇旅游,留不住游客。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游人往往是规划一条较长的自驾游线路,沿线旅行,从邛崃出发,去红军长征纪念馆、天台山,途经此处也只是玩玩水,歇歇脚。这里无法同时间容纳大量游客,是局限也是优点,优点是这里还保留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能够体验原汁原味的小镇生活,局限的是真心想要前来游玩的游客无法有合适的条件停留太久。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有待开发、完善系列配套设施,同时希望能够实现差异化、最大限度的保留人文气息,形成具有韵律和节奏的社会空间,能让游客体验地方感,打造独一无二的火井古镇。
图为实践团队与状元村村民进行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馨悦 供图
在访谈过程中我了解到,当地有天然的温泉,想通过引进外资,打造特色温泉民宿,带动经济发展,但其附近有宅基地。虽相关规划用于其他产业的打造,是能够给老百姓带来收益的,但是“宅基地”不应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词,不该仅仅为了发展而将其轻易的用挖掘机推倒,让承载几十年或百年来的记忆瞬间化为尘土,它对于老百姓而言还是一个念想,是温暖的港湾、是庇护所,家是人们依附于所在地的意义和象征,老屋在,家在。
城市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是便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房屋建起又倒塌,处处都是新的气象。留下的又是什么?我们需要保留的又有什么?当我回忆起很多年前居住过的老屋,它可能只模糊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是仅属于我们这几辈人的记忆。所以如何保存关于家的回忆,如何在守望中发展、在老树干上发出新芽、在老生活中注入新活力,也是亟待我们思量并解决的问题。
山水新编:乡村振兴绘就美丽画卷
岁月催花开,故园换新颜。在芦山地震发生后,火井建起安置小区,住在山上山下的村民以及受灾地区的民众搬进了新家,居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几乎家家都住在整洁明亮的平层里。外面是招手即停的巴士、傍晚热闹非凡的广场、紧邻小区的学校、走几步路就到的镇子集市、热天孩子们可以趟水的小溪流。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乡村发展状况,我们有幸联系到并采访了附近几个村的村委干部。在采访状元村的杨老师和张书记时,我从两人的话语中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个乐观和一个现实。杨老师对乡村的发展充满信心,她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布局规划,乡村振兴的实施会取得长足进展。张书记则更切实,村里探索了许多发展致富的方法,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打造特色茶叶、特色状元李等很难真正开展。而村集体经济才处在起跑线上,集体缺乏资金,未能充分盘活闲置资源,目前只能逐个吸引外资,缓慢开展相关措施、方案,等时间见证成效。张书记认为状元村还需要慢慢摸索和学习借鉴其他特色示范村的发展模式,乡村真正的振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尽管状元村因出过女状元而得名,当前状元村尚未找到明确的特色,领导班子依然在不断地探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发展速度是较缓慢的,发展也是可预见的,打造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需要更多努力。
图为实践团队向大葫村村支书许国林了解冷竹笋产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峪妃 供图
与状元村不同,大葫村已先找到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径。大葫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为了重新利用起山上“闲置”资源,大葫村因地制宜,种植高山冷竹笋,发展农业经济,紧接着不断延长相应的产业链,带动更多人就业,建设竹笋加工工厂、打造农家乐、举行竹笋采摘节吸引游客,带领村集体走上一条持续的致富之路。为了美化小区环境,大葫村村委开展相关评比活动,引导居民们积极完善小区绿化、共同创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乡村振兴需要我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更需要用心去感、用脑去思。我注意到,在追求更好生活的驱动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儿童老人居多,乡村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能支持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尽管这里大多数人都搬至小区较为集中地居住、居民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但他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相对简单纯粹,在物质条件不断充裕的过程中,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
这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单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场全面的革命和自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引进和培养,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的持续改善以及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仅是农业的发展,更是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小康的愿景。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浪潮中,村民的物质、精神得双丰富。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明确目标切忌好高骛远,规划开展需得步步务实,只有通过全面协调、联动发展,才能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乡村不只是一个地理符号,还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乡亲间亲情、友情、乡村风俗的交融之地。在未来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乡村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融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活力,乡村才能展现出新希望。希望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能够看见更多火井镇的身影。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我在这片青山和田园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潜力。乡村环境的改善、小镇的发展以及全面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成为推动我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关键所在。以青山为基,点缀繁华梦;以田园为源,铺就新征程。通过深化农村改革、集聚新生活动力、注重生态建设,我们可以为乡村振兴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让乡村在振兴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通讯员 廖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