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山水画卷荆竹景,万千乡村青年情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秉承“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精神,重庆大学“振兴美丽乡村,‘电’亮科创武隆”团队于7月4日正式开启了为期八天赴重庆武隆荆竹村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作为在祖国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我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了实践队的一份子,在启程之前曾一路幻想山里面是何等的景色,是原始风貌带来的穷乡僻壤?还是山高路陡带来的步履维艰?亦或是发展欠缺带来的破败萧瑟?然而一切对旧时期山区乡村的刻板印象,都在走出车站、踏入这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后被打破,直到此时此刻,心中仍然感叹着武隆荆竹村蓬勃的生机,细数着祖国万亿乡村发展的美好。

  大巴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蜿蜒,随着海拔不断升高的,还有我按捺不住的心情。不知从何时何日起,身处城市钢铁丛林之中的我,几乎没有更多的机会望向祖国的绿水和青山。通往武隆的山路崎岖,但是交通却并不闭塞,一路上沐浴着碧空柔云和暖阳,山苍水泱让人身心不由得一阵沁爽。

  从山脚向村庄进发,一幕幕乡村的朴素之风映入眼帘,农村——国家的根基、国家的大后方所在。村道不宽但整洁干净,屋舍简洁却不乏质朴淡雅,田间地头的瓜果蔬菜一应俱全,潺潺小河与荷花池里夏意正浓。

图为武隆仙女山荆竹村航拍实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段学涛 供图

  再一眼,是农家乐里传来的饭香和烟火气息,是泥土上孩子们玩乐时的调皮和欢声笑语,萦绕耳畔久久不能散去。这一刻,我看到的是当地村民的美好生活和向往,看到的是农业建设带来的魅力和吸引力,看到的是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种体现,看到的,是在群山环抱中,荆竹村俨然一副世外桃源之景。

  再一刻,乡村的艰辛发展路也让我慨叹。初到荆竹,在与村支书的交谈中我得知,即便如今的山中乡村已然发展成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但是在热度之后,乡村最大的问题是难以留住青年人才在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上扎根建设,我也深知,这是无数乡村发展路途中所共同要面对的困难,这何尝不是相对落后地区翻不过的一座“大山”,是人们心中对山区刻板印象的根源所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的声音在新时代仍旧振聋发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甚至改造社会。一周以来,我们深入重庆武隆仙女山,社会实践带给我的不只是身体力行,更是精神层面上扎根三农、融入乡村,令人感慨颇多、感受颇深,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校园之外的乡村大地现况,了解到社会的最真实最朴素的一面。

  不论是乡村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参观,还是乡镇基层基础设施的实地调研,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劳作与收获,亦或是走进校园带去科学知识与学习热情……我想这些无疑都是生活在城市象牙塔中的我们接触新时代乡村的最好渠道。我们既要看到村民们在傍晚的余晖之下在广场上享受天伦之乐,也要看到他们所配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既要看到孩子们应和着鸟叫蝉鸣在田间放羊溪边戏水的欢愉,也要看到当代青年肩上背负着的对这片广袤乡土的反哺情感与时代责任。

 

图为实践队在武隆一中开展电力主题宣讲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段学涛 供图

  在小学,我们向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带去生动有趣的实验小课堂,他们两眼放光,把手举得端正,身板挺得笔直,或为自己回答错的问题觉得羞涩,或为自己亲手完成的实验成果感到开心。在广场,我们向悠然自得歌舞相伴的大爷大妈带去贴心的爱心公益测量,他们纷至沓来,乐得合不拢嘴,为自己健康的身体指标感到踏实和欣慰,为我们无微不至的服务竖起了大拇指。带着保障电力安全的设备检测仪,带着自主研发可随时随地便携检测的心电贴,带着孩子们对知识与教育的渴望,带着当地百姓对村庄美好未来的憧憬,走在乡间的每个角落,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这样的发展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为如此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去不懈努力是值得的。我相信此时此刻仍有大量的青年才俊投入到祖国各地美丽乡村方方面面的建设当中,正如细水长流一般温润地影响着乡村发展,潜移默化地刷新着乡村面貌。

 

图为实践队在中心小学开展科普实验课堂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易德荣 供图

  孩子们能获得优质的教育,健康成长;老年人能得到充分的照顾,颐养天年;基层社区能依靠这些配套的基础设施让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乡村能凭借源源不断的创造性思维和当地支持的能够落到实处的创新idea吸引青年人才驻足乡村直至扎根乡村……这正是我们国家大力聚焦“三农”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所在,正是我们青年一次又一次社会实践所要完成的点滴梦想。

  而在荆竹,这样的变化正在进行着,就在我们短短一周的实践周期里,我们几乎可以自豪地说着我们为这座美丽乡村带来的许多小小改变,我们为荆竹提供了更多的青年人才渠道,通过校地联合拓岗,让更多大学生愿意来到荆竹,奉献青春;我们也带来了更丰富的宣传形式,通过自媒体等新兴媒介,让荆竹村的方方面面展现给更多的人,提升当地形象力、影响力;我们还带来了更具想象力的发展模式,举办“四民四创”主题沙龙,畅谈当下与未来,还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了乡村振兴科研实践基地,依托学校的相关科研及创新创业平台支撑,在科研助医、助农、兴绿、育人等方面对基地的未来探索和发展引领充满信心。

 

图为实践队在社区广场开展爱心公益测量服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易德荣 供图

  社会实践就像一座桥梁,把青年学子的所学所悟同社会的所需所想、人民的急难愁盼紧密相联结,更不必说我们身为研究生队伍的一份子,更要发挥科研实践的一线作用,踏踏实实结合实际将产学研用真正落地到实处,落地到人民所需要的地方去。真正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短短几日,行不完对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寥寥数语,言不尽对乡村未来的美好希冀与感悟。美好荆竹带给我的,是对祖国万千乡村发展变革的震撼,当我亲历其中,置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洪流中,实际体会到发展的成果时,我想,崎岖的山路也会变得平整,山路联结两端的人们都会步入新时代。从此,原始风貌所带来的是独属于乡村的别具一格,山高路陡所表征的是乡村建设对青年英才的求贤若渴。

  诸如荆竹村的山水美丽画卷,将被世世代代谱写,而我们亿万青年,也将永远情系祖国万千乡村,共绘美好繁荣愿景。(通讯员 郭宸杰)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