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晚,半生续谱夕阳曲;为霞满天,歌声响唱江河畔!”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薪与红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西安庾岭镇的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走进了青山,走进了忠魂。
一间灰墙泥瓦、砖红木门的老房,牌匾些许斑驳,但“春茂永”三个字依旧清晰,屋内一位身穿红军服装的老人正在热情地向团队成员讲述当地发生的红色故事。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叫杨青山,是杨家药铺的第三代子孙。杨家药铺“春茂永”的几代人和红军结下深厚情缘要从89年前那场决定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庾家河战役说起。
图为“薪与红征”团队参观杨家药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舒心 摄
药铺孕育传奇的故事
1934年12月9日,红二十五军翻过崎岖陡峭的山路,挺进秦岭深处的丹凤县庾家河镇。杨青山的爷爷杨春荣,当时杨家药铺的掌柜,从开始听信传闻惧怕红军到后来的了解,热情地将红军迎进家门,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得以在这里居住。隔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的常委们围着木炭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庾家河会议,讨论着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决定......突然一声急促的枪响,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夺门而出,奔赴七里荫岭投入战斗,著名的庾家河战役由此打响。
此战中一颗子弹从徐海东的左眼底下穿过,从颈后飞出,当场昏迷在地,军长程子华双手被打了三个窟窿,血流不止,其他将士的死伤不计其数。伤员不断被抬进杨家药铺,杨春荣凭借精湛的医术除了治愈许多将士,更是将徐海东从“鬼门关”拉回,是创立庾家河精神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人之一。
图为杨青山老先生讲述红色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永康 摄
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红军长征的故事已篆刻入丰碑,但其精神振聋发聩。“我从小在红军家庭里出生,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杨老先生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着当年这片红色土地上爷爷和红军的故事,目光坚定,声音洪亮。杨老先生指着身上的红军服说:“红军服装中的天蓝色,意味着民以食为天有饭吃;瓦蓝色象征着安居乐业持续发展有房住;灰色是居安思危有风险意识要刻苦努力拼搏奋斗;红军的五星领章是天上的星星太阳月亮,来源于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红军精神是新时代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不能丢。”杨老先生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自幼受爷爷及父亲红色基因的熏陶传承,甚至名字都是来自那位不屈不挠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杨青山之名,从此,先生用一生点燃革命基因传承的薪火。从1985年开始,杨青山先生一直坚持创作红色歌曲,把爷爷那一辈的故事写进歌里;把革命精神写进歌;把对共产党和祖国清澈而热烈的爱写进歌里。时至今日,创作红色歌谣已达100余首。当被问到对哪首歌曲印象最深刻时,杨老先生激动地说道:《烈士到底为了什么》,并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清明时节日丽风和,我从庾家河岭上路过。山坡上路边一对恋人,手拉着手儿呀情语绵绵。我多次听说过,这里牺牲的红军小战士,年龄和他们差不多,从未享受青春快乐,却早赴九泉。牺牲年轻生命,逝去青春梦想,烈士啊,你到底为了什么……”高亢激昂、催人奋进的歌声和手风琴声响彻了整个展馆,杨老先生的眼眶红润,但嘴角含笑。
图为杨青山老先生演奏红色歌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永康 摄
四代的坚守初心不改
风云激荡庾家河,先辈忠魂世代传。从上个世纪开始,从杨青山的爷爷杨春容、父亲杨文聪到杨青山以及杨青山的儿子杨明,一家四代无怨无悔地看护着会议旧址和红军烈士墓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唱红歌、宣讲红军故事,把军民共创的庾家河精神传到了大江南北。据杨老先生回忆,他每年都要进行200余场宣讲,每次宣讲,他总是身着红军服装,携带二胡或手风琴,说、唱、奏、演四位一体,他歌颂红军,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祖国的未来......
杨青山先生寄语年轻一辈:“年轻人要多了解幸福生活的来源,牢记根基,听党话,跟党走,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做一个有才有德,利己利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言至此,团队负责人万永康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新青年一代也肩负使命和担当,我们会永远怀念过去为伟大革命事业奋斗而牺牲的先烈们,诚挚感谢像杨青山老先生这样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精神而奉献一生的传承者。我们将继承先烈遗志,铁肩担道义,初心永不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图为“薪与红征”团队与杨青山老先生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永康 提供
伴着杨青山老先生演唱的歌曲《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余音激扬,在松柏翠竹之中回荡,我不敢直视先生的眼睛,那里似乎万丈光芒。薪火长征路,时代少年行。“薪与红征”团队将继续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感悟红色故事中如磐的初心和如山的信仰,背起满载行囊,走上属于新一代的“长征路”。(通讯员 赖舒心 万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