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8月3日,电子科技大学爱之翼西部工益教育团队的五名队员共同前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司么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当初进支教队的时候,是被上一届队员的激情所感染的,在他们的表述中,西行青海是神圣的、足以净化身心的、难以忘却的经历,既充斥着给予,也满含着收获。如今,当我结束支教,心中的涟漪还久久不能恢复平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藏区支教之于我的意义。
从成都出发,历经14个小时的火车附加6个小时的巴士,穿过山,越过河,途径丹霞和草原,迎着耀眼的夕阳和低垂的白云,我第一次踏足了那片将会让我此生难忘的土地。海拔近四千米,缺氧,但不缺信仰,也不缺激情。这里的天空很大,除了北方有山,其余几个方向一眼就可以看到青蓝相接的地平线;这里的世界也很小,离和日镇7公里,离县城70公里,去一趟省会西宁要6、7个小时。骑车二十分钟就能绕村子一整圈,因此这里的孩子个个开朗明亮、纯洁善良。
图为队员们在给高三学生上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文博 供图
我们的支教点位于司么村,晚上的温度很低,只有几度,枕着羽绒服,盖着两层被子穿着衣服才能睡着,虽然天气很冷,但心却是热的。孩子们的温暖像太阳,一个个笑脸,一声声“老师”,他们的尊重,他们的喜欢让我回应不完;和我们对接的大哥也体贴温和,事事思虑周到,对我们照顾有加;这里的村民热情好客,每天中午轮流来支教点为我们和孩子们做饭,还煮藏族特色的奶茶为我们解渴……青藏牧区,自然条件艰苦、教育资源匮乏、语言自成体系、眼界严重受限是这里的现状,但所有人对于教育这件事都有着极大的热忱和支持。自然,我们理应做出点什么,以让我们对从这里接收到的温暖和信任不能受之有愧。
但这一切并不容易,我们要服务的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居民都是游牧民族,不停地辗转在草原的各个角落,我们不能以固有的视野来看待当地的教育问题,对他们而言,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许意味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对我们而言,适应当地生活模式所必然导致的教育观,并尽我们的努力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的成熟的教育方法,才是我们对这片草原最好的感恩与回馈。
图为司么村支教点的教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文博 供图
孩子们的视野相当受限,与外界接触的渠道仅限于快餐性的短视频软件,孩子们的思想是如此单纯,但是他们接受的资讯却是如此复杂,如同工业糖精一般缺乏营养,这不免让我们担心起孩子们的心智发展。相比之下,读书虽显得回报周期太长,短期看不到效果,然而阅读是有营养的,是必要的。于是阅读成为了支教期间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读过书后要写读后感。十几天过去,孩子们对待阅读的态度终于从被动敷衍渐渐变得安静顺从,为此我感受到了很强的成就感,文字的力量终究是能让人改变的。
从文字中,我还看得到沉默灵魂的细腻心思——增太吉,是高中五人里唯一的女生,性格腼腆,平时少有言语,但她的文笔很好,当文字成为表达的出口时,这位女孩给了我很大惊喜。在藏区,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严重,女孩子的发展遭受了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冲击,我们无法凭借支教来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能做的只有通过鼓励给予这里的女孩子们一些勇敢和自信。于是我在语文课上讲了舒婷的《致橡树》,在普通话课上提及性别平等的话题……那位无言女生逐渐明亮的双眸,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图为增太极在写读书笔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文博 供图
这里的高中生看上去表现得早熟,但深挖其灵魂,在看似坚硬的外壳下还有着像溏心蛋一样冒着腾腾热气的晚熟的心。?公保加是个将要上高中的大孩子,这里的孩子上学晚,他已经18岁了。初识,在我眼里他像是个成熟腼腆的大人,但相处两天慢慢熟络后,他的活泼、调皮甚至可爱都活脱脱像个小孩子,总是乐乐呵呵的好像有很多快乐。这里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公保加尤其贪玩,直到我走的时候,依然没有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让他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只能是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手段给他施压,让他被动学习。但是无论如何,由于年龄相近,我和他的关系更像兄弟,面对我的严厉,他也总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在下课后依旧和我聊天说地。这里孩子的可爱单纯是我爱上这一方土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藏族孩子的第一语言是藏语,汉语是像英语对于我们一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因此水平参差不齐。小学、初中的课本,除汉语书之外全部是藏文的,因此在辅导作业时,常常需要让孩子将题目中的藏语翻译成汉语讲给我们听。孩子们讲汉语时带有很重的口音,当地和我们对接的大哥非常重视普通话的练习,说不好普通话,终究会遇到很多阻挠的,当地外出闯荡过的人都深有体会。于是我们开设普通话课程,对孩子们的发音逐一纠正。但当两种语言交互时,就不代表我们是唯一的老师了:孩子们很乐意教我们说藏语,“你好”“谢谢”“再见”等日常用语很快就学会了,小学生们还会拿着藏汉双语的小卡片教我们简单名词的读音。于是每天见面我们都会用藏语的你好“????????????”互相问候。
图为队员和孩子们一起跳锅庄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文博 供图
面对这些孩子,民族的隔阂、身份的阶梯、思想的鸿沟早已消失,没了意义。洁白的哈达、舞动的郭庄、孩子们的灿烂笑脸让我清楚地感受到,来过了、见到了、付出了、也收获了。??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一起走向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不会产生更多的交点,但我们依旧互相牵绊着。卡卓和增太吉会不定期给我分享司么村的晚霞,而我,依旧过问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去寻找梦想,追逐希望。?
但是我的支教之行依旧有很多遗憾,我们因故提前离开,没有完成原先计划的全部课程,没有带给孩子更多未见的视野,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人生规划引导,没有给他们的思维带去巨大的改观……这里的孩子还没有真正爱上读书,这里的一些腐朽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许多我在支教前想凭借这次机会了解和改变的问题,一些没有做到,一些无力改变,仿佛留下的只有那若有若无的羁绊和微不足道的知识点。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禁思考起短期支教的意义。
的确,思维的改观、人生的规划、系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在半个多月内是很难做得到的,但当孩子们能看到我们的传承,当我们能见证孩子的长大,当老队员能对小队员说“那只藏獒从八年前就守在支教点这里”时,我所做的,我们所做的便都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被绳子紧密串在一起的天珠玛瑙,终究意义重大,价值连城。能够作为提高藏区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这一宏大工程中的一环,我很荣幸,也很满足,我也相信只要传承不断、初心不改,随前路漫漫,但终究会越来越进步,终达成功。(通讯员 刘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