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赏生旦净末丑,品韵味中国情

  我们在欣赏国韵悠扬的京剧和气势雄浑的秦腔时,可曾注意到一些面临失传危机的地方特色戏剧?我邀请到了同一所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的铸魂实践团来我的家乡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开展调研,只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富有特色的地方戏剧:南湖曲子戏,即南湖眉(mì)户,于是作此篇,使读者能更直观地去感受中华传统非遗戏剧文化的魅力。

  作为南湖曲子戏的守护人,我从小就受到爷爷和父亲的熏陶。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记得家里有好多关于戏剧的书和碟片。我的爷爷王有财老先生,带着一个老花镜,坐在一个马扎板凳上,手边放着好多书,认真翻阅着,在笔记本上写着。那时候年纪太小,不知道爷爷在写什么,只是看见爷爷写了撕,撕了又写。看着那一团团的废纸,我搞不懂爷爷这么做的用意是什么。长大后才知道,爷爷在翻阅相关文献,从秦腔和其他戏剧中寻找灵感,进而优化我们家乡的地方戏剧。他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查阅一直写。岁月悠悠,放眼望去,逝去的是时间,但留下的是前辈们播种薪火的执著。

  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爷爷终于整理了三本完整的南湖曲子戏剧本,一字一句全是他的心血,是他对南湖曲子戏和非遗传承的重视。我的父亲和姑姑也因此受爷爷的影响,唱了半辈子的戏,把戏爱到了骨子里,在爷爷去世后,我的父亲王继虎先生和姑姑带着爷爷的愿望继续完善剧本,又整理出来一本完整的剧本。

图为戏剧手写台词部分样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笑笑 供图

  我从小就在戏台前看着父亲和姑姑唱戏,耳濡目染之下,我也爱上了戏,五岁便登台表演。如今我已经19岁了,也把戏爱到了骨子里。红白黄油彩混合打底,手指轻轻描摹出轮廓,一支勾勒眉角的笔淡扫娥眉,胭脂擦边,耳旁饰以粉红鬓花。父亲总是要吆喝一声:“娃子,上妆了!”我总是笑着给父亲回应:“哎,来啦。”戏服着身,唢呐作响,二胡随之,台下掌声雷鸣,台上粉墨登场,折扇开合,咿咿呀呀,这戏,就开唱了。 

图为王笑笑在上台表演前上妆穿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伏杰 供图

图为王笑笑的姑姑在上台前化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笑笑 供图

  地方特色戏的传承和发扬问题,一直让父辈头疼。年轻人们更喜欢刷着抖音和快手,任凭电子产品和碎片信息蚕食着贫瘠的灵魂。而戏台前,只有饱经风霜的老一辈,蜷着腿,卷着老旱烟,看着台上的戏子,听着戏文,或若有所思,或潸然泪下。曾几何时,我站在戏台前,看着父亲和姑姑唱戏,看着台下只有不到10个人的观众席,我心中有点莫名的心酸和失落——如此古老又神圣的艺术竟无人欣赏,落寞啊!可是台上的父亲和姑姑,仍旧唱的入神,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不在乎人多人少,都是那个味儿。我落泪了,这,就是对戏剧的热爱和虔诚吧。

图为王笑笑(饰演杨四郎)在《杨四郎探母》表演中的剧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楠楠  供图

  “笑笑,上台喽!”实践团的同学笑着说,我猛然回过神,轮到我登场了。这个寒假,他们来到我家拜访了我的父亲,了解了关于南湖曲子戏的一些历史和发展传承问题。作为南湖曲子戏的传承人和当代青年,我们打算让大家知道这个地方特色戏种,对地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多点关注和喜欢,让更多年轻人也能看到地方特色戏剧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戏剧不要失传,能够后继有人。

  一曲落幕,台上人鞠躬致谢,台下人连连鼓掌,此刻的戏台上下,戏子和观众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戏台之上,曲终人未散,台下人也久久不愿离去,或许,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它让人们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传统戏曲如先贤之唇舌,将人生百态与苦乐酸甜娓娓道来。世界文化千千万,唯有我中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希望广大青年都可以爱上非遗,努力将它发扬光大!我泱泱大中华,地杰人灵,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国家的魂,非遗更是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也传承着一份独特的情感与记忆。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守护和传承好这千年的瑰宝,无愧先辈!(通讯员 王笑笑)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