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吉首大学“云上学堂”志愿服务团队的49名志愿者由老师们带队,来到了位于吉首市区附近的社塘坡学校进行志愿服务。7月11日,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结束,回头翻了翻我的“下乡日记”,我发现这十天,是充满泪与笑的十天。
眼泪,是因为感动,也因为难过。
我的感动,源自于我在集体中感受到的温暖。面对在社塘坡学校洗澡没有热水的环境,女孩子们的生理期或是其他特殊生活需求一直被大家妥善照顾着。朱姗姗老师与张宝娣老师永远为大家准备好姜茶、随时随地统计着大家生理期的状况……
下乡期间,恰逢有一天中午下起了大雨,送孩子回家的志愿者们把自己手中的雨伞给了孩子们,自己则淋着大雨踏上回“家”的路。那天,老师们亲手煮出来的姜茶不仅为女孩子们带去温暖,也缓解山雨带给大家的脆弱。我们在食堂以姜茶代酒,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畅聊理想。
图为老师为志愿者们煮的姜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炜萌 摄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一个集体的温暖,只有当它真正温暖到自己时,才能真切地感知到,而我相信,“云上学堂”这个“家”真切地温暖到了每一个人。在廖志坤书记前来慰问志愿者们的座谈会上,阿丽亚学姐跟我们分享到她因为民族原因没有办法吃猪肉。每当中午的菜她都没有办法吃的时候,大家会在食堂一直问“阿丽亚吃什么?”,张老师会在那天为她开一个特殊的小灶。她的分享,打动了我们在场每一个人,大家都想到了自己在下乡期间收获的感动,流了眼泪。这份感动也成为了支撑我们挺过挫折的力量。
我们收到的礼物也温暖了下乡的每一个时刻。有一天洗手池旁,一个小朋友搓着洗手液吹起了泡泡,问我:“老师,你会不会吹泡泡?”我摇头,他抬起头来,眼睛很亮像是有星星,对我说:“老师,我送你一个泡泡吧!”一个晶莹剔透的泡泡飘到了我的下巴上破掉了,像是亲了我一口。清晨的风舒适凉爽,我的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不止泡泡,支教组的老师们在三下乡期间都收到了很多孩子们卡片上面的喜爱与感谢,或是收到了孩子们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微小而简单甚至粗糙,可是却纯真、温暖,有着能够鼓舞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巨大的力量,让人想要落泪。
图为志愿者们收到孩子的小礼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广俊 摄
古人云: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从来都没当过老师的我们,来到这里后要迅速退去心中的稚气,正式担起为人师表这四个字以及背后的责任,这些都是我们都未曾经历的。曾经不理解老师、被批评被训斥过的我们,在这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开始真正体会到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我的难过,大多数来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我流了很多很多的眼泪,有些在眼睛里,有些在心里。我每天都会不断地问自己:“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立志将爱国主义教育带入校园,带给大山里的孩子。我给他们上了《少年中国说》,也给他们讲解了国旗、国徽、党徽……但是因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与教学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到位,所以我没有办法很好地去教授这些可爱且全身心信任着我的孩子们。每一节课结束后,我总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而默默抹泪难过很久。
眼泪或许有时候是代表了软弱,但是这个时候的很多很多眼泪却清明了我的一双眼睛。我会在眼泪中一遍又一遍地反思:“我应该怎么做?”我为孩子们带去的每一堂课中都不仅承载着我对教师这一份职业的热爱与赤诚,也饱含了我对前面所有课程的反思与进步。我想,在孩子们每一声清脆的“老师”中收获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在学生们每一个迷茫的眼神中找到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便是我们支教文艺组十五位青年教师的这一次“三下乡”最大的收获之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支教虽苦,但希望支教文艺组的我们都可以在跌跌撞撞中找到自己的路,找到未来的路,找到时代的路,前路荆棘密布固然可怕,但前路是光明的。
笑容,因为快乐,也是因为痛苦,但是我们苦中作乐。
吉首大学“云上学堂”志愿服务团是一个不小的集体,从最开始时只认识寥寥几人,到我们突然发现彼此已经记住了整个“云上学堂”的49名志愿者,一个团队的默契就在我们之间悄悄产生了。
我们开始了不分组别的互帮互助,我所在的支教组便多了很多特殊的编外人员——医疗组教孩子们基本卫生常识与七步洗手法,调研组告诉孩子们如何防止校园霸凌、如何抵制毒品,宣传组在每一节课上当起了助教。那一段时间,没有学长学姐之分、没有不同学院之分、没有组别之分,我们都彼此叫对方为,“某老师”。我说,这多么亲切,又多么快乐,我们在一起,明明顶着热烈的骄阳,但心中却仿佛有清风徐来。
某一天下午温度特别高,社塘坡学校的寝室、教室、办公室都是没有空调的,陈年的风扇并不足以支撑我们对抗炎热的天气。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或是备课,或是写稿,豆大的汗珠一点点从毛孔里渗出。我们一只手不停地擦汗,一只手握着笔不停地写,似乎想用文字来对抗夏日的炎热。
突然有人放起了音乐,我们抬起头来对视着,会心一笑。曲至高潮,胡清予老师率先开口,我们齐唱起来:“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歌词虽然讲着离别的伤痛,但是此时的我们却只能感到共赴挫折的力量。调研组的吴友强学长被我们吸引,走入了办公室:“你们这不就是‘苦中作乐’的典范吗?”我们一起大笑着。
不止这一次,也不止支教组。在很多的时刻,大家都打败了痛苦,认真做着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医疗组在阳光直射下的小摊位给村民们看病、调研组奔波在不同的村落之间、宣传组扛着沉重的相机跟在每一个组身后、后勤组在后厨忙碌到手脚并用……但是随处可闻的歌声、彼此爽朗的笑声,等等,我们都在痛苦中找到了快乐的办法。环境是艰苦的,但我们的心都是快乐的。
最后一天的离别,孩子们抱着老师痛哭。但我相信我们总会重逢。每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总会幻想长大后的他们,会实现他们现在写下的理想吗?我不祈求孩子们记住我这个萍水相逢的老师,但我一定会记得给予我许多鼓励的他们。希望这些孩子们可以继续发光,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光芒万丈的自己。
图为孩子们写下的理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炜萌 摄
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给我们的问卷,自觉结果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奋勇向前,将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以己度国家,以国家之责为己之责。
拨雪寻春事未老,烧灯续昼执笔新。十天的社会实践远远不够,这只是我尝“苦头”的开始。这一次的亲身体验,让我回忆起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也更加坚定我想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决心。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仍然会不断地去“自找苦吃”,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突破自我的机会。我会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传承前辈榜样的火炬,成为后世的榜样。(通讯员 戴炜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