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寻找永不消逝的美丽

  夏日初长,草木芳香,开往远方的车窗外,一面是憧憬,一面是希望。来自北太平洋的海风带着热热的潮气吹过岳麓山的脚下,吹开了我们手中鲜艳的红色旗帜——十五天的暑期实践就在这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拉开帷幕。

  自7月2日起,我跟随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传媒中心赴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文拓天地,筑梦浏阳”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杨花村,开启了15天的“三下乡”之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一起打篮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曹诗杨 摄

  初识是青山碧水、荷塘稻田——坐在大巴上,看着窗外飞掠的景色,从钢筋混凝土到绿油油的稻田;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到错落有致的低矮农舍......开过一条条的隧道,就像通过了《千与千寻》电影中的神奇山洞,转眼间就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宁静与安详——这是我来到杨花村的第一映像。坐落在南山之间,四面都是苍翠的树木,抬头便是湛蓝的天空和一朵一朵软绵绵的白云,似乎时间在这里都慢了下来。群山环抱之间,依稀可见树木中露出的古寺的一角或是祠堂的屋顶,这些便都是我们调研的目的地。

  调研是寻找美、感受美的过程——作为调研组的一员,我和同伴们走遍了杨花村的每一个角落,小路上,深山里,书院中都能看见我们的身影。调研的第一站便是建在半山腰的杨花书院。在外面看着小巧玲珑,雕梁画栋的书院,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书院中不仅有传统的读书室、会客室,还有书法教室、绘画教室,楼上甚至还有一间很大的乡贤介绍馆。

  刘书记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杨花书院的由来,特别为我们讲述了杨花村乡贤们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书记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青年要勇于承担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从杨花村走出的刘氏四兄弟直到今天依旧在助力杨花村的乡村建设。

  在浏阳市淞芙文化研究中心,我们见到了一封陈旧的信件,信封上写着:送给杨花村的孩子们。这是多年以前,刘氏四兄弟的后人赠送给杨花完小的一个装着资助款的信封。直到这一刻,我们才深深感受到了那种刻在村民心中的剪不断的乡愁和不忘来路,情系家园的责任与信念,它们都是我们这个源远流长的民族中永不消逝的美丽。调研从不仅仅是拿着问卷挨家挨户的走访,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一个地方,一种文化孕育在骨血中的精神。

  在古朴的祠堂中,我们见到了“淞芙奖学金”颁发仪式的照片,重视教育,重视青年的思想在这座小小的山村中得以流传;在朴素的杨花完小里,我们看见了刻在石壁上的校训,“杨花学子,天性自强。闻鸡起舞,山寨书香。先人懿范,吾辈弘扬。情系热土,振国兴邦。”短短三十二个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杨花村民对孩子们的期望。在这座远离城市,隐藏在山水间的小村庄里,我们感受到了村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对于年轻人教育的重视,也深深敬佩着他们数百年来情系热土,振兴家园的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走访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曹诗杨 摄

  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永不消逝的美丽。泰戈尔曾言:“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我很庆幸能来到杨花村调研,亲眼见证这一脉独特的乡情在杨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我也很荣幸能作为这一文化传承的见证者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浇灌这株幼苗。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失去了太多珍贵的财富,太多的美丽被物欲横流而淹没。但还好,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奔赴乡村,助力乡村建设,也为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生。

  毕竟,只有文化精神才是一个民族永不消逝的美丽。春风踏河山而来,走了十万八千里,往南一步便是盛夏。今年的蝉鸣声比过往的任何一年都要嘹亮,窗外的艳阳却遮挡不住我们因收获的喜悦而疯狂跳动的心脏。

  悠悠夏日长,杨花,你好。(通讯员 戴欣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