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邂逅指尖绽放的土家之花

  小时候,每当我告诉别人我是土家族而非汉族,同学们都会疑惑,为什么你不是汉族呢?土家族和汉族有什么区别呢?这一个一个疑惑伴随着我成长。后来我知道土家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

  西兰卡普,又叫做土花铺盖,它是土家人民智慧、技艺的结晶。2023年7月18日至7月27日,一群土家儿女集结一起,共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西兰卡普。

  我们背上行囊,迎着阳光,从各自的家乡出发。群山绵延,碧空万里,我们在路途中欣赏着恩施的美景,怀揣着激动难已的心情,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生产基地的机器井然有序的摆放着,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这一瞬间,古人的智慧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共同感叹土家织锦的魅力。经过改良的织锦机器,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厚重的历史气息与现代技艺并不矛盾,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轻柔地抚摸着衣服布料上的一针一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西兰卡普背后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倾佩古人创作的聪明智慧,感动恪守精致工艺品的匠人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观赏生产基地手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福林 供图

  夜游女儿城,头上的灯笼熠熠生辉,我们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化王国。我们感受雨滴落在雨伞上滴滴答答的声响,穿着民族服装的游客从我们身旁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我们不约而同地寻找着西兰卡普的身影,它们在游客的衣服上,戴着的耳饰上,斜挎的帆布包上……它们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在这刻,我们感谢祖先赐予我们的文化瑰宝,感谢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也正是无数人的努力,我们“相约”今日,共赴良辰。

  在这趟路途千里的行程中,我们采访了许多从事西兰卡普事业的工作人员。他们从不抱怨工作的琐碎,他们每天重复着一样的工作,也乐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一位负责人说“我们举办一次又一次的研习活动,接待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教她们体验织锦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西兰卡普文化,甚至一些小朋友也能脱口而出。”对啊!这不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吗?是一次次的脱口而出,一次次的习以为常,一又一次的随处可见……

  在调研的最后几天,我们来到了宣恩县高罗镇麻阳寨村西兰卡普研学基地。在当地一位负责人向芳老师的带领下亲自体验了西兰卡普的制作过程,并进行了一场深度地交谈。我们深感疑惑:高罗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却依然将研学基地建设在这里。因为这里是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女士的家乡,将研学基地建设在田若兰女士梦想开始的地方,是田若兰女士的初心与坚持。在自己的家乡埋上梦想的种子就有了羁绊,也会为她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

  西兰卡普经过岁月的洗礼,跨越千年时间的长河与我们相遇,在时间的打磨下变得熠熠生辉,它是一个时代劳动人民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集中体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靠一类人,而是靠一群人,需要大家共同携起手来。而我们大学生最应该做的是学好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同时向公众宣传,保持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西兰卡普织锦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瑞瑶 供图

  我们生在春风里,长在国旗下,在上下五千里的文化底蕴中茁壮成长。西兰卡普文化同样也有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土家人民的思想与内涵,有土家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此次调研,我们探寻了西兰卡普的足迹,走访了五处地点,从武汉到恩施市再到宣恩县,一共559.6公里,发放了511份调查问卷,与4位非遗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交谈。作为土家族的一份子,我们感到十分的骄傲与自豪,这次计划已久的出行将在我们短暂的青春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不负青春,更不负自己!(通讯员 张福林)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