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恍然意识到已经是离开水塘,与孩子们分别的第三天。三个昼夜的光景,短到挂在阳台上的“伯藜支教”队服还带着湿漉的潮气,又长到能够将一个月的时光细数好几遍。是夜,我拿起手机反复翻阅与孩子们的合照,是暖,那段泛着光的支教回忆又一次萦绕心头,耳际仿佛传来大山深处的阵阵回响,久久不歇……
出发,是山与海的双向奔赴,每一张脸庞都是青涩模样。
要写出发,我不愿只写出发,我要写计日以待的企盼,写1515公里的奔赴,写山与海的相遇。7月14日,支教队从江南启程,作别古韵扬州,踏上黔行之旅。火车徐徐驶出江苏省,穿皖,赣,湘三省,直入祖国西南腹地。像置身于山水画中,我走进了黔山贵水:彻夜悬挂的银河星海,清晨晕开的流岚雾霭,澄澈如洗的万里晴空,久久荡漾的碧波深潭……遥远的路途中,多彩贵州的画卷徐徐展开,冲淡了我们辗转奔波的疲惫。7月15日,我和其他支教老师一起,搭着幸福农村小康车,从德江县城前往长堡镇水塘村。大巴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城市的影子被群山一点点吞没,最终变成零零散散的村落。比座位堆得还高的行李箱使本就拥挤的车厢变得更加促狭,车内最后的喃喃细语也淹没在灼人的热浪之中,最终归于悄然。“我们来合张影吧!”队长的声音率先打破了宁静,将我们从遥想的远方拉回现实。“水塘小学,我们来了!”伴着飘荡山间的悠悠回响,手机定格下我们初入大山青涩的模样。
相识,是师与生的温暖相逢,每一个瞬间都在馥郁生香。
两日奔波,几经辗转。7月16日下午,大巴穿过长堡镇水塘小学的栅栏门,在校园中央站定,这所小学的全貌就在支教队员的眼底一览无余了:四栋老旧的楼房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垂朽的老人。唯一显出些生机的是教学楼前还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捍卫着学校这方热土。这所学校,目送着一代代孩子走出去,走到远方去,而从远方走来的我们,背起行囊走向了那栋即将承载我们二十天生活痕迹的宿舍。沿着操场转弯处的下坡直走,穿过树阴,踏上了通向宿舍二楼的阶梯,扶手上的红色油漆大多已经脱落,墙皮上还依稀看得见涂鸦的道道斑驳。继续走,推开吱吱作响的门框,我却发现自己不是唯一的来客,宿舍里竟然有三位小女孩儿。注意到我进来,她们齐齐转头,好奇地打好奇地打量着我,我料想他们是这里的学生,于是主动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在干什么呀?”没等她们回答,余光一扫,我就瞥见她们围坐的床板上摊开着一本《希腊神话》,心里恍然明了,她们的回答也印证了我的猜想,“放假的时候这里就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我们经常在这里看书或者做游戏”。“我是来支教的老师,你们可以叫我小蘑菇老师”,我举起工作牌给她们瞧,她们的眼睛倏地一亮,当几只小脑袋凑过来稚拙地念出我的名字,我的心底似乎有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荡漾开来。
图为支教队员在课堂中与学生亲切互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喜茹 供图
当得知我要住在这间宿舍的时候,她们告诉我门怎样拴起来最牢固,哪里晾晒衣物最容易干,还塞给我一把衣架,帮我支起了蚊帐,打扫卫生的枯燥过程被她们的热情点缀得绚烂不已。太阳西斜,晚云悬挂天边,门外的廊道上盘地而坐的我们,影子被拉得好长好长。我们从爱看的书籍聊到生活的趣事,从家长里短聊到理想抱负,知道了她们是姐妹花,住在最远的熊坝村,被留守在家中,还要照顾残疾的奶奶。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临时决定护送她们回家,已经不记得走了多久的山路,翻过了几座大山,遥望了几段长坡。但记忆中依然清晰的,是她们擦去汗珠告诉我“不累不累”,在滚落石的小路上提醒我“老师,小心脚下”,教我用方言读出从未见过的植物。每走几步路,每过一段坡,她们都会雀跃地指给我看,她们在哪座山头砍柴,在哪条小路放牛,哪一处村子有她们的玩伴,哪一片麦野才刚被浇灌。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在我心中深深扎根,馥郁传香的花儿,芬芳了一路的风景。
夜幕低垂,群星闪耀,回到学校已经是四五个小时之后,往常这个时候我早已进入梦乡,但此时此刻我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她们真挚的眼神和那句小心翼翼地请求:“老师,虽然我家有点远,但你能不能收下我们。”让我无法拒绝。即使双脚酸软地抬不起来,但如果再问我一次,我还是会坚定地对她们说:“好,我等你们!”
现在回想,尽管我们支教队经历了比预想中更艰苦的条件,在断水的早上无比窘迫地跑到厕所洗漱,在黑漆漆的洗澡间拿一根管子冲洗身子,在闷热难耐的宿舍里摇着报纸入睡,在被反复叮咬的夜晚与蚊虫斗争,但庆幸的是,在一次次日升又月落中,我有幸与一个个温暖的灵魂相逢,每一个瞬间,每一帧回忆都在心底发酵,历久弥新。
相伴,是你与我的心意交汇,每一寸念想都有声声回响。
在长堡水塘的时光,是响了又关的闹钟,是密密麻麻的备课本,是磨坏了的两双鞋子。但也是每一天被队友精心准备的早餐驱散困意,是每一次站到讲台上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充实与快乐,是在一次次家访中接触到淳朴善良的学生家长,给予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当班主任的日子,总是迎着熹微的晨光从宿舍戴星而出,披着满身的月光从办公室落锁而归,最期盼清晨拿起花名册去点名,听着一声声清脆的“到”唤醒崭新的一天;最喜欢中午望着孩子们入睡,看着他们酣然进入甜蜜的梦乡;最感动他们齐声喊出我们“向阳班”的口号,朝气蓬勃的童音久久回荡在校园之中。还记得有一次备课至深夜,办公室里只剩下了两个班主任,稠雾不知不觉地笼罩上整个校园,簇拥着夜归的人。我起身准备回宿舍,隔着操场,透过浓雾依稀看到亮着灯的班级,调转脚步向教室靠近。教室中映入眼帘地是两个小女孩儿,一前一后趴在课桌上写作业,我疑惑她们为什么还不回去睡觉,却看到书页最上端用工整的字迹写着“今天的新老师告诉我们,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书页下面是上课时的笔记和布置的作业。思绪万千,回到宿舍,我久久难以入眠,翻开那天的支教日记,记下这样一句话“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为你掌灯伴读”。也正是从那一夜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只在大山待上一阵,但我们正在做的,是可能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事业,多希望我们不舍寸功的教诲能在孩子们的心中荡起珍贵的涟漪与碧波。
图为两姐妹在教室中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喜茹 供图
相别,是心与心的难舍难分,每一次分离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二十天的支教时光从指尖漏过,转眼间来到结课的那天。细雨似乎读懂离人的心,淅淅沥沥地下了整天。班里的最后一节体育课转为室内课,那一节课,我也去到班里,想再多看看这群孩子。那节课,平时调皮捣蛋的男生也变得异常安静,我们给孩子们讲都市的繁华,讲大学的精彩,讲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讲自立自强,学而不辍……一节课太短太短,想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却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推开一条展望未来的缝,留待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感悟。
当我们捧出一颗真心去对待每个孩子,自然也受到了最质朴的回馈。得知我们即将离开的消息,一封封“给小蘑菇老师的信”像雪片般堆满了我的办公桌,总有孩子们来问“老师,你下一年还来吗?”,变着花样的折纸是我收到最用心的礼物。紧紧地牵着他们的手走完最后一段回家的山路,总是想让这段路再长一些,时间再慢一些,夕阳下镌刻着我们难舍难分的背影,目送着家住最远的小孩子登入家门,我想这段短暂却充实的支教生活真的要落下帷幕了,但我却不会永不会忘这地,这人,这时光了。
?图为孩子们在分别之际送到办公室的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喜茹 供图
人们常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水塘小学的孩子们,我的念念不忘,是你们无忧无虑的长大,拔出生活的泥沼;是你们苦尽甘来,能和我通一声电话告诉我“老师,我要去镇里上初中了”;是你们出人头地,到更广阔的世界去看看天空;人们还说,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或许分别之后,我没能再来,但你们走出了深山,像我们这群哥哥姐姐一样,去到无穷的远方,去见无数的人们,去生活,去切实地感受这个世界。
在倾泻的阳光下,支教队服一点点退去潮气,正如它所载的记忆一般温暖。我知道,它可能没有机会再被穿起,不会再被汗水一次次打湿,不会在昼夜轮回中被浸泡又晾干。但我不后悔,将自己的盛夏交给了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我想着,我等着,我期待着从大山深处传来的声声回响。(通讯员 李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