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去有风的地方,搭建小小乌托邦

  如丝的细雨降落,给群山披上了蝉翼般的白纱。汽车摇摇晃晃行驶于山间崎岖小路,望向窗外,绿气氤氲,两千余公里四十多小时奔波的劳累加上一路颠簸的不适感终被新鲜又兴奋的心情所掩,念念不忘的支教梦,终于在这似火的夏天,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彩云青藤支教队上湾小队走进云南昭通山区绽放。下一站,上湾小学,梦开始的地方。

  初见之喜 

  车子还没停稳,就看到孩子们在等我们。他们用试探的眼神小心翼翼地望着,一下车,就立马围了上来,帮助我们拿东西、指路。

  安顿之余,我拿起相机打算出去转转,一群孩子走向我,他们雀跃三百,活泼肆意地在镜头下摆着姿势,兴高采烈地叫我“老师”,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意欲与我交流。他们之中,有人调皮,有人羞涩,但不管是谁,都用清澈炙热的眼神望着我,有一股努力靠近的冲动。我深深地察觉他们的热情,跟他们交谈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下定决心把最纯粹的关心、温柔与爱无条件地施予他们。

  相处之深 

  三尺讲台,育化学子。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我感到慌张。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很努力地配合着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这样双向互惠的课堂互动增强了我的信心,我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思考着教育的意义。因此,我给他们讲《认识自然》,教会孩子们在美丽的彩云之南更加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他们折纸,允许他们浸泡在创意无限的美学教育之中;带他们上体育课,寓教于乐,让童趣在奔跑中放飞,童真在娱乐中守护。

图为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欣蕊 供图

  春风化雨,情意绵绵。课堂之下,抛却老师的身份,我欣喜于跟他们做朋友。放学之余,我会陪孩子们一起回家。他们跟我分享着一天当中的快乐,采美丽的鲜花赠与我,带我去看瀑布,热情地邀请我去家里作客。陪着他们一起笑,一起蹦蹦跳跳,不知不觉中,我也仿佛回归孩童时期,共鸣于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的描绘:“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离别之伤 

  “老师,可以不走吗?”临走最后一节思想课,很多孩子都写这样的小纸条偷偷递给我,不舍与无奈的裹挟下,欲语泪先流。我用力跟他们解释着离别的意义,尽管在内心深处,早已无法将这建立起来深厚的师生情分割舍。怎么会舍得,课堂上,一起认真思考的模样;下课后,一起戏耍玩乐的愉快;细雨绵绵,孩子们就算淋湿也要来给老师送伞;晴朗夏夜,他们邀请我看满天繁星,纵使这番景象已习以为常,只因与老师在一起也异常兴奋……半月来,共处的美好时光已将我们深深融为一体,同行的欢乐记忆已不允许我们轻易分离。

  可分离难免,学会告别才是关键。我提议在最后一节课与他们拥抱,从最初只有寥寥几个人上台,到最后的蜂拥向前,孩子们在不舍情绪的煽动下,变得更加勇敢。他们紧紧抱住我,迟迟不肯松开,我在孩子们耳畔呢喃鼓励,细语告别。

图为离别之际学生因不舍而落泪。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欣蕊 供图

  惊风漂白日,光景驰西流。半个月的支教之旅很快告一段落。临走那天,难得艳阳日,回想初来时的细雨蒙蒙,不禁感慨万千:或许天气有如这些孩童的命运,我们来一趟的意义,是在他们的“阴雨世界”里搭建起小小乌托邦,让他们看见光的形状。挥手告别,内心希冀每个孩子都向着光的方向,不惧翻越万重深山,追随心之所向。而我,以及同行的伙伴们,将以青年的身份,继续散播光,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通讯员 马欣蕊)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