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声。”清风拂过,板鹞为其引吭高歌,时光泼墨,在南通纵笔留下千年回音。
6月29日,作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乐道拾遗,闪鹞长空”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我有幸能够随队来到南通风筝博物馆,溯洄千年,感受板鹞历久弥新、不泯灭于尘埃的独特魅力。
在与博物馆事先联系之后,我们跟随着导航弯弯绕绕踏上一个凹凸不平的小路,一座古式木建筑徐徐呈现在我们眼前。
谁又能想到,在一片老旧居民楼中,还藏着这样一座明代的庵庙呢?
微雨蒙蒙,行人急匆匆的穿梭间,我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那青砖屋檐淌下来的青丝般的连绵的雨滴,仿若掀开那雨帘,便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缓步踏入,我的心瞬然间沉静了下来,一种沉淀厚重的文化——南通板鹞牵引着我的灵魂不由控制地坠入了时空之中,溯洄千年——探寻它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走过一段门廊,小院内别有洞天,微雨与微风席卷着树木花草的清香向我扑面而来,院中央枝叶繁盛的松树似在道诉着它的历史悠久。古色古香中,纷繁多样的风筝艺术便陈列在此。
图为南通风筝博物馆所陈列板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李源 摄
一番寒暄后,徐馆长便从风筝的起源讲起,徐徐带领我们参观博物馆。“从木鸢到竹鹊到纸鸢,风筝逐步演变,“南鹞北鸢”不仅承载着匠人的手艺与心血,更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听着听着,我仿佛沉入了一个梦中,那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浪漫的梦:“忙趁东风放纸鸢”是童心与浪漫;“百尺东风舞纸鸢……却被功名一线牵”又道尽了书生孺人对于考取功名、施展宏图之志却空有抱负而不得的心酸苦楚;又有深宫女子放飞纸鸢,她将早已被封建制度禁锢的自由之心寄予在这纸鸢之上,如牢笼中的金丝雀一般仰望着这广阔无垠却不可即的“蓝天”……
“板鹞是目前唯一保存了唐宋遗风,也就是能有筝鸣的风筝,这和南通本地的农业文化有关。”我的思绪又被徐馆长的话语拉回。千余年来,在南通这以煮盐、出海捕捞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城中,板鹞文化逐步扎根。它高亢嘹亮的筝鸣,为晒盐劳动者提供是否下雨的预告,又在夜幕降临之时为出海者传递家人的呼唤。
为了更易于我们的理解,徐馆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民间一户人家在女儿出嫁时为其定制板鹞,而板鹞的花面却一反寻常,凤在上龙在下,既取“龙凤呈祥”之意祈盼琴瑟和鸣,又希望女儿可以不受夫家磋磨、当家主母地位稳固。因此,板鹞对于南通本地人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寄托着淳朴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南通的板鹞承继了唐宋遗风,以其独一无二的哨口将古时的筝鸣带至今日。置身于花面缤纷的板鹞之间,看着那大大小小的哨口,我分明听见了筝鸣回响——那是妻儿在呼唤夫者归家,是晒盐者在祈盼无雨,是父母含泪送嫁“掌上明珠”,泣涕间满是为人父母的忧心与诚心的祝祷……我站立于这小小的庵庙之中,又仿佛置身于板鹞构筑的历史时空之中。这广阔天地间,我看到了板鹞承载着的世代南通人民的浪漫之心,不禁为之动容。那翱翔于蓝天之上翩然起舞、嘹亮高歌的板鹞,也许仅如广阔无垠的海上的一叶扁舟一般不起眼,但其背后制作工艺之复杂、祈愿祝福之真挚、文明文化之厚重,是任何物件都不可替代的。
参观结束,我们对徐馆长就板鹞传承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采访。在谈到非遗手艺传承人的时候,徐馆长也叹了一口气:“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有些祖传的独特的哨口雕刻技术也面临了失传,一些老师傅清楚得很,这个手艺在自己手上就要失传了,但也无可奈何。”话音一落,我们也不禁垂首唏嘘。
由于追求物质生活,人们常常被迫选择“前景”更广阔的工作而放弃沉心静气做“慢工”,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与文化繁盛,板鹞的美学艺术更是代表着南通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也许,我的能力还不足以亲身去传承板鹞文化。然“冀以尘微之力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我期待着通过我们队伍的宣传和努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来了解南通板鹞甚至传承板鹞,赓续一方文化之脉。
一时风起,板鹞扶摇而上,“得声则鸣,其声随风抑扬”。那一线,牵动古人与今人之心;那“乐声”,回荡于历史长河之上。这云端的千年传奇,依旧在不断绘写着南通人的祈愿与浪漫……(通讯员 韩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