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体察淮河流域的民风民情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感悟和收获。7月1日至7月2日,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淮”抱绿色乡村,“环”造生态经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淮滨公园开展了为期二日的实践活动。
在这次的实践采访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蚌埠市淮河区域带来的变化,从居民爷爷口中诉说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如今的柏油路,从之前的小公园变成了现在的大公园,这些都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淮河区域一带的发展与变化。当我亲身走进淮滨公园时,我可以看到许多新建的道路、新铺的草坪以及乘凉小亭,爷爷们围在一起下象棋、奶奶们凑在一起唠家常、孩子们快乐的追逐打闹……
在我与铺草坪的奶奶交谈过程中,当我向她对“靓淮河”工程感觉如何时,奶奶神采飞扬地向我描述她对“靓淮河”工程从开始到如今这般景象,“我们都是看着工程建起来的,再累我都是开心的。”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她对淮河流域“靓淮河”工程的满意与认可。我又进一步的去了解了她们平时的生活、务农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需求,通过与奶奶的聊天互动,我了解了他们的期望与心声。他们希望“靓淮河”工程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观赏,这样她们的努力也是值得的。同时我认为淮河流域作为农业区域,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没有他们就没有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二者是互惠互利的。
图为实践队对铺草坪农工奶奶的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文未 供图
接着,我们看见了一位爷爷在风中放着他的风筝,脸上洋溢着知足快乐的笑容,每天下午都会来淮滨公园放风筝的他向我们讲述了他亲眼见识“靓淮河”工程的进程,淮滨公园已经成为他们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下棋、遛狗、谈天说地等等,都是附近居民平时在淮滨公园的生活,风筝边放风筝边与我们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靓淮河”工程的浩大。正是人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靓丽的淮滨公园。至今为止,“靓淮河”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85亿元,蚌埠市政府严把质量标度,增强文化厚度。引导我们人民群众自觉规范个人行为,积极参与“靓淮河”工程建设管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振兴宣传氛围。
图为实践队对在淮滨公园放风筝爷爷的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琪 供图
根据我的采访与了解,千里淮河是中华大地一道天然的南北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上,蚌埠市被誉为“淮河上的明珠”。蚌埠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同时也治水而荣。淮滨公园作为蚌埠市中心公园,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建设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样板,推动城市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同时我认为也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幸福感安全感,符合乡村振兴主题,大大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实现。
有位在树荫下聊天的爷爷和我说,“靓淮河”工程董事长冉凡荣曾说:“工程干的是好是坏,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喜欢,那么我们就是最好的民生工程。”这让我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靓淮河”工程的期盼。同时,蚌埠正在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体现城市记忆的蚌埠新地标,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去处,进一步提升蚌埠淮河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我们所共同期盼的“靓淮河”工程也正在一步一步地从蓝图落地现实、让绿色走进生活。
图为实践队对在树荫下乘凉爷爷的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文未 供图
最后,我通过体察淮河流域的民生民情,发现了其中的机遇与挑战,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情况和问题。通过体察淮河流域的民生民情,我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应对策略,可以为其它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去体察淮河流域的民生民情可以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现状和成效,在淮滨公园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都在为“靓淮河”工程而努力着,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多人看见“靓淮河”工程的伟大,我相信以后会提出更为有效的建议和方案,为乡村振兴工作做出贡献。(通讯员 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