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六月细雨,不觉夏季已经过半。伴着鸟语蝉鸣,借着灿烂明媚,我何其有幸,得以奔赴一场爱的“乡遇”。2023年7月7日,我跟随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薪火不灭,丹心筑梦”乡村振兴促进团一起来到海南省海口市革命英烈红军小学(原咸来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光的笔触绘制着七月的浪漫,也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当热忱被炎炎烈日照亮,当烦躁被微微凉风吹拂,我知道,这个盛夏光年,每一秒都珍贵万分。
摇摇晃晃,将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倚着窗望着沿路的风景。大片的绿色在视野中缓缓蔓延,与天边的那抹浅蓝无缝衔接。浅蓝里,有着团团簇拥着的、绵密的云,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徘徊在浓浓绿意的上方。忘了经历过多少次峰回路转,大巴慢慢减速,最终停留在了一座红白相间的楼前。迎着日光,楼顶那一排鲜红的大字——“托起明天的太阳”格外醒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在这一刻悄然溢出了车窗。
怀揣赤忱的热爱,铺开梦想的画卷,徐徐如诗如歌,化解岁月冰河。身在咸来的那些日子,经历着没有风扇、空调、热水的生活,在浑浊的凉水中不断体味着支教的艰辛;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面对这些十来岁的孩子,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无措,教育未果后的无奈,更是让我深深体悟了“老师”这个身份所要面临的挑战。
摸索、实践、总结······日日夜夜的备课过程中,我都希望将课程设计得更加符合每个班级的特色。疲累,但从未想过放弃。那些望着我们的天真笑颜,那样叫着老师的稚嫩嗓音,每一次对问题的积极反馈,每一场课堂上响起的掌声,仿佛汇成了一股神秘的力量,涤荡着我内心深处的灵魂,于无声中赋予了我身为老师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图为体育课上,志愿者正在向三年级同学们介绍游戏规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武一暄 摄
“总有一天我会拿着备课本和教材,满怀热情地走进教室,站上我向往已久的讲台,模仿着我曾经老师的口吻,述说我来时的路。”
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教师,帮助更多像我一样普通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但此次迈上的讲台,让我明白了梦想的实现并非易事。打架、嘲弄、孤立——不正确的外在表现成为了挖掘自身长处的绊脚石。在处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调皮闹腾的背后其实是一颗颗想要引起他人注意的心。他们始终心怀善意,只是父母在外奔波,很少有人教导他们如何与他人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于是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如此这般的恶性循环,其实亟待我们帮助他们来打破认知的窠臼。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我也曾一度地感到无力甚至是陷入自我怀疑:在他们的人生中,我们可能只是再微弱不过的、抑或是稍纵即逝的一点光亮,真的可以通过一次支教来影响他们的人生吗?
可临别前夕,有的孩子抱着我们痛哭,有的孩子执着地询要我们的联系方式,有的孩子偷偷地为我们准备惊喜······这一刻,我相信了微光的力量。
图为最后一节课下课后,三年级的孩子不舍地抱着志愿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嘉瑶 摄
一场台风吹散了这本就短暂的筵席,没有告别的别离,记忆便将永远停留在那些欢笑间,给彼此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翻山越岭只为一场遇见,全力以赴只为一次改变,精进不休只为一腔热血。
当离别的大巴缓缓驶出咸来,我像来时那般隔着车窗回望:咸来的校长骑着电动车跟在大巴身后,微笑着挥手送别。
热爱经久不息,沉淀出自信的底气。在支教这段单调递增的热爱中,我相信微光可以照亮微光,汇成灯炬,将一段路途点亮。(通讯员 张嘉瑶)